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

ID:25132354

大小: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8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_第1页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_第2页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_第3页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_第4页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_第5页
资源描述:

《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胡一桂“四圣易象说”探研       胡一桂,字庭芳,元代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247年,延祐初卒。据《元史·儒林传》的简短记载,胡一桂其学源于其父胡方平,因胡方平为朱熹后学,故胡一桂承继家学,专治朱子易学,是元代朱子易学的忠实维护者。于易学著作有《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他的易学思想被收录在明代胡广等人撰修的《周易大全》中,成为官学。在思想创新相对不足的元代易学阵营中,胡一桂易学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其易学思想中,他的象学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胡一桂象学思想是对朱熹象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象学的把握是研究易学的一门工夫。在这方面,胡一桂的

2、“四圣易象说”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  象在中国古代思维中是表达意义的一个主要途径和工具。在《周易》中,象是用来达意的。“易者,象也”,《易》之为书,以象为本。《系辞》中对“象”有很多阐述。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像此者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既然《周易》的卦爻辞是由象而生的,那么后人解释卦爻辞,就不能离开象。易学史上,易学家们对象学的研究历来相当重视。无论是义理易学还是象数易学,在阐发其易学思想的同时,易象是不能回避的易学重要内容,易象学的发展也呈现其独有的发展脉络。正如刘大钧先生所指出的,“‘象’是前人研究《周易》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3、。自春秋战国起,经汉唐至明清止,以《易》象解释经文,一直是两千多年来《易》学长河中的一支主流。”①  南宋易学家朱熹注重象学思想的研究。其象学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扣住《周易》经传本身,反对汉儒牵强附会的取象方法。这是朱熹象学思想的特色。在朱熹这里,易象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卦爻画本身,即卦爻象。朱熹说:“尝得郭子和书云,其先人说:‘不独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谓之象,只是卦画便是象。’亦说得好。”②这是最基本的,指的是一奇一偶的爻象符号。八卦分别指八种基本图象,六十四卦有六十四种象。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为三百八十四种爻象。  二是《说卦传》所描述的象,这部分又可

4、分成物象和意象两类。第一类是物象,分为三种:其一,是八卦所指的自然界的物象,即天、地、山、泽、水、火、雷、风;其二,是与人身有关的近取诸身之象,即认为八卦取象于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其三,是远取诸物之象,如马、龙、牛、金等。第二类是由物象引申而来的象,用来说明八卦性情的,可称为意象。《说卦传》讲:“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说的就是这类象。这类象相对于基本的物象而言,具有较大的引申意义。人们可以用它们来喻示人事,为人的言行举止提供有效的指导,即《系辞》所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朱熹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5、据《朱子语类》记载:  或说《易》《象》云:“‘果行育德’,育德有山之象,果行有水之象。‘振民育德’,则振民有风之象,育德有山之象。”先生云:“此说得好,如‘风雷,《益》’,则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决。‘山下有泽,《损》’,则惩忿有摧高之象,窒慾有塞水之象。次第《易》之卦象都如此,不曾一一推究。”③  在这里,“果行育德”和“振民育德”分别是《象传》对《蒙》卦和《蛊》卦二卦卦象所做的解释,是引申意义上的象,由卦之物象推及到人事。朱熹用《益》卦和《损》卦之象来说明迁善、改过、惩忿、窒欲的道理。  三是卦爻辞中所取的象,是以自然和社会人生事物之各类形态取象,可称为事

6、象。④譬如,《需》卦卦辞为:“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朱熹取了“有孚”与“涉大川”为象。而且,他把《需》卦初九爻辞的“需于郊”、九二的“需于沙”、九三的“需于泥”、六四的“需于血”、九五的“需于酒食”、上六的“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等取为象。他认为:“盖其所谓象者,皆是假此众人共晓之物,以形容此事之理,使人知所取舍而已。”⑤主张六十四卦中的“元”、“亨”、“利”、“贞”、“吉”、“无咎”、“悔亡”、“有悔”、“贞厉”等断语,也都是用来预测事情未来的变化趋势,从而使人明晓在现实生活中应如何进退行处的道理的事象。  可见,朱熹所理解的易象是本于《周易》经传本身,

7、即卦爻画、《说卦传》和卦爻辞而言的,并不是脱离经传自身而随意的引申附会。所以,他批评汉儒说:  《乾》之为马,《坤》之为牛,《说卦》有明文矣。马之为健,牛之为顺,在物有常理矣。至于案文责卦,若《屯》之有马而无《乾》,《离》之有牛而无《坤》,《乾》之六龙则或疑于《震》,《坤》之牝马则当反为《乾》,是皆有不可晓者。是以汉儒求之《说卦》而不得,则遂相与创为互体变卦、五行纳甲飞伏之法,参互以求,而幸其偶合。其说虽详,然其不可通者终不可通,其可通者又皆傅会穿凿而非有自然之势,唯其一二之适然而无待于巧说者为若可信。⑥  在他看来,汉儒所取的象因过于穿凿附会,变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