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

ID:25138943

大小:74.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18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_第1页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_第2页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_第3页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_第4页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金庸小说,宜作为寓言小说读,这个问题不少论者已经谈及。(注1)  但是推论的下一步,或许还可一谈:正由于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武侠小说,它们并不“反映”中国人的某种“民族性”,例如“好侠尚义”,“善恶分明”,“英雄崇拜”等等。(注2)——金庸小说并不反映,而是反思这种国民性,其武侠题材与寓言主题之间,有明显的张力。  大多数金庸小说,可以读成“成长小说”(注3),书中的主人公习武成侠,走向江湖,但是在经过各种高手威逼,卷入打杀报仇抢宝争霸,历遍武侠世界,饱经沧桑之后,走出江湖。  又是寓言小说,又是成长小说,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成长的标志,是翻然彻悟,是取得一种超越——即从有限的

2、人生经验,体验到一种无限性。  如果说金庸小说“反映国民性”或“表现民族性格”,就会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国人虽然爱读武侠,而侠义式的善恶分明,却并非普遍的国民性。实际上中国人比起许多其他民族,善恶并不更分明一些,侠义精神恐怕也少些。  中国人的善恶观,或侠义观,有其更根本的底蕴。而金庸小说,是这些民族性底蕴的深刻寓言。在这篇文字中,我称这些为“民族共识”,也就是说,中国人,无论善恶分明不分明,侠义不侠义,都多少赞同的一些更根本的想法。1  我关于民族共识的讨论,当然是受了哈贝玛斯(JungenHabermas)关于“共识”(consensus)理论的启发。只是哈贝玛斯谈的是社会共识,探讨的是当

3、代多元社会中有待形成的共识。我想在金庸小说中找到的,却是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无论属于何种阶层或集团,其思想方式的最低公分母,是已经存在许多世纪的基本思维方式。  哈贝玛斯作为德国阐释学传统的继承人,强调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municativeAction),互相作为认识对象。“经验的客观性就在于,它是在主体之间分享的”。(注4)  民族共识由无数世代的文化积累形成,成为一个民族不言而喻的判断标准。一个民族的个体,思想千变万化,但变异往往只能构成个人的特立独行,或局部的小潮流。民族共识却在民族共同潜意识的深部运作,它的变化极其缓慢、成为纷乱起伏的各种思潮背后的“原范型”(arch-p

4、aradigms)。(注5)  哈贝玛斯强调,现代性本身引发进步,同时造成反进步。当代社会的极端分割多元,各种利益集团必然冲突,导致行为规范的“合法性危机”(legitimationcrisis)。  行为规范危机,在中国当代社会已经非常明显。而且,我认为,这会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危险: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超大国家,没有一个大致被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只有应付眼前问题的政策,方法,手段,只顾近虑不想远忧,时间越长隐患就越严重。  这不是几个知识子的危言耸听。近年来,我们看到听到许多关于价值失范,世风沦丧,民族素质严重下降的惊呼,有识之士为此扼腕,苦于找不到解决方式,甚至找不到基本的出发点。  曾经

5、有几个人提出“拉下面子比弄虚作假好”,由此引起争论。但是争论的另一边,提倡“终极关怀”,陈义过高,也并非天天要算帐的小民所能接受。  有人提出宗教情怀,但是宗教的号召力,最终还是必须基于民族共识。  因此,我认为哈贝玛斯的论题,对于当代中国,甚至比对哈贝玛斯自己的国家更重要。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甚至大多数非西方国家,各有各的社会问题,但是其宗教/意识形态并没有根本动摇。哈贝玛斯的任务是如何以批判反思(Criticalreflection)改造再建交流原型,以促成社会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而我们的任务不同:我们面临当代世界最大的,也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意识形态真

6、空,我们的任务不可能靠反思合法性成问题的规范来完成——我们面临的是规范的几乎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找回”到更为根本的,初始形态的民族共识上去。  哈贝玛斯讨论过这种比世界观、道德观、历史观等更为根本的共识,他称之为一个民族的“背景共识”(backgroundconsensus)。而且哈贝玛斯认为,可以认为背景共识是一个民族的潜意识,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它们作为社会共识基础的作用。  民族共识很难以统计或社会调查求得,社会的人受到政治、生计、习俗、时尚等的干扰影响,不得不作许多权宜的决断,而这些权宜经常变成厚重的利益覆盖,使民族共识被遮没。在此,就需要更有穿透力的批判反思。2  带着课题读金庸小说,

7、是否会犯自我诱导而作“过度诠释”的错误?金庸小说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民族共识”?细读金庸小说,我觉得金庸可能有这种意图。他笔下的武侠行为,可以读成是在描述“社会交流”。  哈贝玛斯把社会交流主要看作语言——行为(speech-action)。武侠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打斗,金庸笔下的技击,远远不只是一种身体行为。真正的功力来自于某种籍典,某种讲述。甚至,讲述本身代替对斗。《书剑恩仇录》中借论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