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

ID:25168341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资源描述:

《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国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承担着国学的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责任。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我国就十分重视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可以说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国学教育理念的提出  教育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2、,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由于学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人涵养、综合素质,与教学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中,一些人急功近利等不健康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像学生性格极端、心境浮躁,教师抱怨学生不听话、难管等情况是数见不鲜。因此,打破原有德育工作的模式,在德育中渗透国学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与涵养。这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德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在小学教学中提出国学教育理念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作出了新的要求。  二、在小学教

3、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学生从小就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树立起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使得学生长大后面对文化冲击时,不忘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其本文由.L.收集整理次,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国国民素质。人的行为规范与约束,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来实现。还需要良好的教养。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礼、孝文化,尊老爱幼,诚信守信,知行合一。从小让学生接触到这样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的素养,免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第三,在

4、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国学传统中,其精髓是以人为本。人类处在社会这个大群体,难免会遇到不尽人事的问题。这时人的态度与人格的健全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汉字的学习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是国学教育的基础。汉字,其实是一部文化史。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宋体。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手段,

5、生动地给学生展示出来。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门字的甲骨文門,形状两扇门。从文字的形体与意义去认识汉字,能够带给学生快乐。再如金文的學,上面像两只手,意味着合力办学。再往下,像一所房子的形状,房子里有子。意思可以理解为在房子里学习。于是学最初的意思是学习,后来还有学校的意思。在教学生汉字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书法等传统文化。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的汉字书写。教师对其中的偏旁、笔画顺序、间架结构等都要做严格的要求,从而为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

6、,激发对国学的兴趣。  (二)加强语言储存  读书可以浇灌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在小学教学中,我首先调查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与书为友。尤其要注意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储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唐诗宋词与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让学生用传统文化,懂得传统美德。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结晶,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名言警句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人以启迪。在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素养。  (三)打造国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生命,它体现着学

7、校的内涵。可以围绕儒家经典,利用学校的主体墙,展现运动剪影、现代绘画、山水国画,使之成为内容丰富的国学。同时,还可以打造国学文化走廊,体现师生的剪纸、刺绣、书法等作品。向全校师生展现国学的内涵,展示了国家教育的成果。通过这些充满内涵的国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熏陶了学生的品行。当然,也可以开设国学的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结语  国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健全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教

8、学经验,渗透国学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品行良好的四有人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