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

ID:25259057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1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2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3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4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5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6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7页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_第8页
资源描述: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唐代礼制研究》述评  近些年来,中国古代礼制的研究蔚为潮流,先秦古礼的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仅九十年代初出版的相关博士论文就有好几部,如李衡眉《论昭穆制度》(台北文津,1992年9月)、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文津,1992年9月)、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文津,1993年2月)、张鹤泉《周代祭祀研究》(文津,1993年5月)等。在唐代礼制的研究领域,最近也出现了两部专著,即陈戍国先生的《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和任爽先生的《唐代礼制研究》,作者学术背景的差异,使这两部著作呈

2、现出不同的风貌。要在一篇短文中全面评论这两部大书,远非笔者学力所及,惟就阅读所感,略述一二而已。也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陈戍国先生的《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1991年)、《秦汉礼制研究》(湖南教育,1993年)、《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湖南教育,1995年)等陆续出版,引起学界瞩目。在此基础上,陈先生又将其研究范围扩展至隋唐五代,为我们贡献出这部长达四十五万字的《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应该引起唐史学界的注意,因为虽然十多年来唐礼研究的佳作不少,但多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系统研究隋唐礼制的中文论著,这可

3、能是第一部。  本书分为四章,前三章依朝代为序,第一章《隋朝礼仪》,下设五节,分述隋代祭祀、丧葬等礼仪,第二章《唐礼》,共有十八节,第一节讨论了唐代的宗法观念与传承制度,第二节讨论皇帝登基与臣下的册礼,三、四、五节探讨唐代祭礼,六到九节讨论丧葬礼仪,第十到十六节分述唐代礼制的其它各方面,第十七节为“从王梵志诗看唐代民间礼俗”,第十八节为“从《唐律疏议》看唐礼”,不难看出,最后两节的选题颇具匠心,即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法典为个案来分析一些较为重大的课题,前者涉及礼俗问题,后者则涉及礼法关系问题。第三章《

4、五代十国礼仪》,包括五节,内容编排与前两章类似,第四章《余论》,包括两节,一是“隋唐五代所谓蛮夷之礼”,二是“隋唐五代二氏礼”,即佛、道二教之礼。第二章篇幅几占全书的三分之二,显然是作者的论述重点。在每章之下按礼之类别分述,对于每种礼仪,其一般的论述方式是先列举相关的  和上编相比,下编的研究性要强得多,所讨论的内容也多是与礼制相关的重大问题。第六章《唐代的礼制与法律》,分“以礼入法与以法入礼”、“礼法冲突及其合流”两节讨论唐代的礼法关系。前一节从双向交流的角度分析礼法合流现象,在许多方面颇有新解。如认为

5、前人所谓《显庆礼》的两个缺点“事不师古”、“多涉希旨”,正体现了它的真正价值:“事不师古,才可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多涉希旨,才可能使君主的意志得以贯彻。”(156页)又如对《永徽律》及《律疏》的评价:“不仅仅在于内容的完备与使用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把礼制的精神与原则融入法律,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一准乎礼’,从而由制度的角度完成了‘以礼入法’的历程,并且成为礼法合流的标志。”(161页)他还指出唐代法律对礼制的支持逐步发展为对违礼现象的直接惩处,这都是值得重视的见解。第二节则主要从制度的实践层面

6、,如对孝子复仇等礼法冲突案件的处理方式,揭示了礼法合流的困难和唐人的努力,并指出:“恰恰是这些障碍与冲突反过来既成为礼法合流的动力,又成为礼法合流的根据。”(171页)是为的论。不过,关于唐代礼法关系问题,作者似乎忽视了法制史专家的成果,特别是刘俊文先生《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北大学报》1983年第5期)、《唐律与礼的密切关系例述》(《北大学报》1984年第5期)等论文,事实上,刘先生从唐律的修撰、条文内容及其实施(如五服制罪法)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唐律与礼的关系,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作者似乎不太清楚格与格

7、后敕的区别,对格在唐代法律体系中地位的认识也较滞后(159页),刘先生早已指出,格具有比律更高的权威性,它不仅可以代律,而且可以破律(参看氏著《论唐格——敦煌本唐格残卷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此外,作者有谓:“唐代以前,统治者实际上是利用礼制对上层社会进行引导,使其安于既定的地位与名分;利用法制对下层社会进行控制,使其行为不致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153页),”唐以前的礼与法的功能可否作如此清晰的划分,相信学界会有不同的看法。  第七章《唐代的礼制与社会》,可谓本

8、书的精华之一,作者将礼制研究与社会结构的变迁相结合的努力在本章得到充分展示。他试图找出唐代礼制调整所反映的社会变迁的背景,首先,通过研究唐人服纪制度的调整,作者发现:“唐礼中的服纪制度强调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联系较为密切的那些家庭成员,而不是古礼中的服纪制度所强调的形成宗族、家族的标记的血缘纽带”(180-181页)。他认为,唐代前期是“缘情制礼”原则逐步确立的时期,服制调整前后的关键差异在于母族、妻族在服纪中地位的提高,而这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