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275592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论文【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中药;熏洗;推拿;针灸疗法;刮痧;综述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经常承受着大负荷、超强度的体力训练,因此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疲劳的出现使肌内压增高,局部缺血,造成氧化代谢、H+排出率与pH值降低,血乳酸增高[1],从而影响肌纤维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力量,减弱了肌肉保护能力.freelinggromaaminobutyricacid,GABA)在突触前末梢被合成,而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部分分解,通过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抑制,诱发精神疲劳。故认为长时间运动引起大脑中抑制过程加强是以GABA含

2、量增加为基础的[11]。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机制也被认为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引起疲劳后,不仅脑中出现异常症候群,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也受到抑制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细胞和运动器官细胞表面都存在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受体,它们是该网络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中发生的信号传导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能进一步解释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除此之外,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S)产生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

3、dopamine,D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血氨(NH3)、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um,NO)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等物质,也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敏感物质[12]。1.2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1.2.1病名中国古代没有“运动性疲劳”这一概念,《黄帝内经》中疲劳通常被称作“罢极”、“疲极”、“倦怠”和“困薄”等。“疲劳”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

4、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而《诸病源候论》中也提出了“五劳”、“六极”和“七伤”的概念。1.2.2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可归结为劳累过度和情志不畅。劳累是内伤不足之虚证,其本质是脏腑功能的下降、失调与精血不足,此证可通过调养或自行恢复。而过度劳累则表现为病理性和器质性的改变,故出现了机能下降,精血能量不足和器官结构的改变等[13]。运动员主要是体劳与心劳[14]。体劳指肌肉与躯体疲劳,是运动员长期大强度训练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劳即精神疲劳,是运动员长期参加训练、比赛,思想和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这些不

5、良因素均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平衡失调,精、气、神受损。《素问·调经篇》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举痛论篇》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这些论述明确阐述了疲劳或劳倦等耗损精气、内外皆越以致阴虚生内热的发生机制,也揭示了疲劳与形体、精气和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密切关系[15]。津、气、血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与运动相关。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是体力产生的原动力和源泉。肝主筋,若过劳伤肝,则筋必疲极,运动就

6、会受影响。1.2.3运动性疲劳的辨证分型从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表现看,属于“劳倦”的范畴[16,17],也有人将其归入“虚劳”的范畴[18]。而竞技运动所致的疲劳与中医的“劳”相比则是一种劳动强度更大的剧烈活动,虽可参照中医“劳倦”、“虚劳”等病进行辨证治疗,但毕竟还有差异。根据中医对疲劳证候的分型理论,结合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常出现的疲劳症状特点,运动性疲劳可分为3种类型[19,20]:形体疲劳,主要指肌肉、筋、骨的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酸困疼痛、筋骨关节疼痛等症状;脏腑疲劳,主要是指受累的脏腑功能失调和下降,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肝胃不和等;神志疲劳,主要是指精

7、神和情志内伤,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精神不振和困倦等症状。常见运动性疲劳中医证候分型有筋肉疲劳证、运动性失眠证、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及月经失常证5种[15,1921]。2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手段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作用[14,.freel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小鼠运动性脏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运动时的能量代谢。于宏升[24]用银杏叶提取物抗运动性疲劳,

8、发现它能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