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

ID:25310681

大小:6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9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_第1页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_第2页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_第3页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_第4页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论文..毕业——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社会与人生,始终是哲学永恒的范畴。《周易·乾卦》中不无对个体与群体,亦即人生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个体在群体中存在的理想状态究竟如何?“群龙无首”是对此理想状态的阐释——个体之间的矛盾与磨擦达到最小,在群体中互相谐调,从而使二者均达到最大、最优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意识后来在《老子》诸多章节中同样存在,成为《老子》中关于“道”的探讨的一部分。失意文人也在痛苦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描绘出类似于“群龙无首

2、”的境界。《乾卦》为《周易》六十四卦之头卦,在《周易》中的首要地位可见一斑。《乾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毕业,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哲理,道出了最佳的生存状态,对儒道两派的生命观均产生巨大影响,并几乎成为先秦汉魏文士苦苦思索与探讨的生命意识的归着点。本文拟就此略抒管见。一《乾卦》以“龙”取象,“初九”之“潜龙”、“九二”之“见龙”、“九五”之“飞龙”、“九六”之“亢龙”,都指“龙”的个体,即指《易传》中所谓的“君子”。卦辞中又有“群龙无首,吉”,“群龙”是“龙”的群体,即指社会集体。《乾卦》如此取象,无

3、疑寓含着“龙”与“群龙”——个体与群体,亦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从“初九”到“九五”是一个自我价值逐渐增值的过程:“初九”曰“潜龙勿用”,不违于道,体道而“无闷”,无所行动,只在进行自身的积蓄,所以坚不可“拔”;“九二”曰“见龙在田”,在心与道合的基础上,进而有所为,言信而行谨,做到“德博而化”;“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旨在“进德修业”,使德行与功业进一步发展;“九四”曰“或跃在渊”,《乾·文言》对此解释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

4、及时也。”君子依时、依势而上下进退,意在其“德业”能够为世所用。在这一阶段中,个体运行的轨迹是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的,其价值持续地积蓄、扩充,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是,个体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亢龙有梅”的局面,“亢龙”“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德而不知丧”(以上三句均见《乾·文言》),物极而反、盈极而亏,势必走向自体的毁灭,同时扰乱整体、侵扰其他个体,制造乱局,无疑使系统整体的熵值增加。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群龙无首”这一取象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君子”亦即每个个体,都孜孜不倦、“自强不息”地“进德修业”,意欲“及时”而用,使个体的效用得以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个体之间——“群龙”之间又能互相协调,不相阻碍、磨擦,每个个体都进人到一种自觉的、自为的状态,发展自身,又不影响他人,自然也不需要“首”来指挥与操纵。个体均“不失其正”,集体自然而然地“不失其正”,成为一个自然而有序的系统。这样的集体,是最和谐、最美好、最理想化的,是适合个体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同时,《乾卦》直接触及到生命本身。《乾卦》不仅提到人生的“进”与“退”、“得”与“丧”,而

6、且提出了“存”与“亡”,“存”即生存,“亡”即死亡,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线段,《乾卦》则兼顾了起点、过程与终点,顾及线段的全部,即生、活着、死,并揭示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乾卦》对于生命及生存环境,对于社会人生、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考索,如同先知的预言,犀利而准确。二《周易》的地位是很独特的,既是道家“三玄”之首,又是儒家重要经典,儒、道二派都极力从《周易》中寻出自己的理由与支持,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周易》本身的博大精深、包罗丰富。《周易》中举足轻重的“乾卦”对于社会及人生的考索,对儒、道二家均产生了重

7、大影响。深受《乾卦》启发的当属老子。《老子》中许多内容都可看作对《周易》原理更为详尽、系统、条理的阐发。老子所标举的社会群体是“静”的,《老子》16章、37章、57章都反复地提到“静”。“静”看似“无为”,而其结果却是:“我好静,而民自正(5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37章)”,“静”的目标在于“正”,而“正”即意味着“无不为”。《老子》中的“正”同于《乾·文言》中所守之“正”。“静”与“水”是《老子》中经常出现的概念,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78章曰

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水能弱而胜强,虽为至弱,实则至善。“静”与“水”实质上也是相通的,二者有本质上必然的联系。“水”表面是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静”的,但这绝不意味着“止水”,《老子》的“水”是动态的,是看似静的动,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序的动。而在《老子》中,“静”也并非“静止”,而是“有序的动”,这种有序指个体遵循道,个体之间协调而统一,所以可以达到“正”,达到“无不为”。由此出发,老子极力反对破坏整体、系统的和谐关系。24章曰:“企者不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