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ID:25340132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1页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2页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3页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4页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唐俊(旺苍东城中学四川旺苍628200)【摘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怎样适时地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呢?树立渗透意识,巧用课堂载体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摸准脉搏、研究学生、深挖教材;对话教材精粹,触发写作感点;借用诗歌之媒,传扬德育精魂;思考热点,观察人生,找寻写作契机;回望历史,传统与文明碰撞。..关键词教材;德育;写作;契机;灵魂;碰撞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

2、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工作中,在学习与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也有了一些感悟:在践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精神化的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怎样适时地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呢?如何在新课改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

3、“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如何在作文写作中巧用教材,以体现“点铁成金”之妙用,让学生在作文中有米可炊呢?那就得树立渗透意识,巧用课堂载体潜移默化,移德育之花接教材之木。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既能有效落实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又切合学校的“德育首位”办学理念。因此,我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把准脉搏、研究学生、深挖教材语文课上,把准脉搏、研究学生、深挖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学科渗透德育的关键。因为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

4、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蕴含在教材当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常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竭忠爱国,坚持理想操守,正道直行,人格魅力千古传颂。苏轼告诫人们:凡是要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应注重实践。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剖析社会与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族的觉醒执着奋斗一生。这些鲜活的教材,无不为提升学生的思想

5、品德起着催化作用。学习了王安石“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后,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哪有随随便便就成功。为了梦,去奋斗!”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我逐渐体会到了“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这句话的真意。我也体会到了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生活点点滴滴,处处皆有:现实点、历史点、将来点、兴趣点、关注点、活跃点、沟通点、碰撞点、关键点,一点通百点、一点带一片。老师教活了教材,学生的思维之火就会烈焰腾空,学生的创新

6、思维就会油然而生。 二、对话教材精粹,触发写作感点不少同学苦于作文没有素材,其实我们使用的课本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问题在于有些学生还不懂从中汲取养分。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学生如果能利用好课文,使之成为熔铸考场作文的优秀素材,一定会出奇制胜,夺得高分。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解读课本中的重要人物。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引导学生多角度来解读:信心不倒,志向不灭,艰难困苦中永不言弃。勾践退守会稽山,万般困苦之中,越王毫不气馁。于是,历史因他而绚丽动人,学生也明白了知难而进的含义,知晓了卧薪尝胆的内涵;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讲求计

7、谋定乾坤。越王能听从文种的计谋,在兵强马壮之时不主动提出攻打吴国,而是在“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的情况下才欣然出兵,真可谓“谋虑在先,攻心为上”。再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激情演讲,告诉了学生有梦想就会有奇迹。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告诉学生做生活的强者不能懒惰。与教材对话,在涉及信心、坚强、虚心、团结、爱国、理想等话题时,学生就可以把对教材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融汇其中,是自己的论证深刻而有内涵。三、借用诗歌之媒,传扬德育精魂诗歌音韵和谐,内涵极为丰富,是德育的最佳媒体,利用诗歌的特点,让学生于吟诵中感悟,在涵咏里熏染。特别是唐诗、宋词、元

8、曲,更是民族文化的极致,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也让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