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ID:25349407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9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_第1页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_第2页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_第3页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_第4页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复合BMP2和TGFβ2对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TGFβ2和BMP2复合同种异体骨对骨缺损愈合的作用。[方法]用兔桡骨骨缺损模型,在骨缺损局部单独或联合应用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A组:同种异体骨与BMP2复合;B组(对照组):自体骨;C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复合;D组:同种异体骨与TGFβ2、BMP2复合;通过不同时间X线片、生物力学、骨密度和骨痂钙含量的检测对骨缺损愈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B组的骨痂钙含量、骨缺损愈合情况和愈合后的力学强度明显优于A、C、D组(P<0.01),D

2、组优于A、C组(P<0.05),C组优于A组(P<0.01)。[结论]TGFβ2和BMP2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兔骨缺损周围局部应用外源性TGFβ2和BMP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可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使骨痂量增加,增强骨折愈合后的力学强度。并且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接近自体骨移植骨折愈合的时间,从而在临床上缩短了需要大段植骨患者治疗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单用TGFβ2的作用强于BMP2。它们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在促进骨缺损愈合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同时也为异体骨复合何种因子及因子的剂量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关键词】同种异体骨;转化生长

3、因子β2;骨形态发生蛋白2;移植  同种异体骨是仅次于自体骨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它不仅具有骨传导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1〕。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groorphogeicprotEin2,BMP2)是骨形成与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2~4〕。单纯应用外源性BMP2和TGFβ2促进骨愈合的报道较多,但将外源性BMP2和TGFβ2复合用于骨折治疗的报道较少,而与同种异体骨复合则未见相关报道。同时外源性TGFβ2和BMP2对骨愈合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尚不很清楚,其与同种异体骨的兼容与否尚待进一步探讨。本实验是将同种异体骨移植与

4、细胞生长因子复合起来,充分发挥BMP2和TGFβ2的治疗作用和同种异体骨支架的基床及引导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同种异体骨的制备,参照  2结果  2.1X线片观察结果  D组术后2周,缺损处截骨线模糊,有密度较低可见均匀的骨痂影,移植骨纹理模糊,出现不规则密度降低区。4周时,缺损内骨痂密度明显增高,充满整个缺损区,并有许多岛状骨化中心,移植骨部分吸收,移植骨与骨缺损端连接线模糊(图3)。8周时,缺损区内骨岛增大,并与骨痂相互融合呈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新生骨皮质与宿主骨皮质连接(图4)。12周时,缺损区新骨形状已接近

5、正常骨组织,中央部已基本形成骨髓腔,并与近、远端相通,外周骨皮质也与两端相连,基本达到正常厚度(图5)。A组在术后8周,仅在骨缺损端有少量新骨形成,并有部分软组织填充,12周时:断端边缘消失,骨膜反应密度更深,密度较骨质低(图6)。C组上述变化均晚于D组(图7~9)。B组在12周已完全愈合(图10)。  图34周D组:缺损内骨痂充满整个缺损区,移植骨部分吸收,移植骨与骨缺损端连接线模糊(略)  图48周D组:缺损区移植骨与缺损断端全部连接,密度较高,新生骨皮质与宿主骨皮质连接(略)  图512周D组:缺损区已接近正常骨组织,中央部基本形成骨髓腔,并与近远端相

6、通,外周骨皮质也与两端相连(略)  图612周A组:骨缺损区断端边缘消失,密度较骨皮质低(略)  图74周C组:缺损内骨痂未充满整个缺损区,移植骨部分吸收,移植骨与骨缺损端连接线模糊(略)  图88周C组:缺损区移植骨与缺损断端部分连接,部分新生骨皮质与宿主骨皮质连接(略)  图912周C组:缺损区新骨与缺损断端完全连接,密度较高,中央骨髓腔未通,新骨皮质与两端骨皮质相连(略)  图1012周B组:缺损区与移植骨完全连接,外周骨皮质相连,骨髓腔再通(略)  2.2骨密度测定  术后各时期A、B、C和D4组分别测定骨缺损区骨密度值(表2)。总体来说:4组的骨密

7、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各个时间段,对照组的骨密度高于各个实验组,D组的骨密度高于A、C组,其中4周和8周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D组在4周和8周时明显低于B组,在10周和12周时已没有明显差别。  2.3生物力学测定  术后12周,行三点弯曲试验(表3),得各组骨缺损区最大应力如下,B组和A、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和D组无明显差别。D组和A、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2各组不同时期骨密度值(略)  C组与D组(x-±s)比较:*P<0.05;**P<0.01;A组与D组(x-±s)比较:△P<0.05;△△P<0.01;B组与D组(x-±s)比较:*△P>

8、0.05  表312周各组三点弯曲试验数据(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