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

ID:25354298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_第1页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_第2页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_第3页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_第4页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夏斌:解读差别准备金率制度

2、第1内容加载中... 方向无误  针对去年年中贷款突然迅猛增长的局面,为防止贷款增长失控,我们曾提出,力争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政策解决贷款继续猛增的态势。制止商业银行使资本充足率下降的经营行为继续发生。如果其他货币政策手段效应逐步减弱,可采用结构存款准备金率,与目前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不同的是,按照货币调控的一定目标,划定一个时间,在某个时点后新增的存款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且对各类存款类机构基本是一视同仁。  最近,面对今年前2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105.6%,固定资产投

3、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以及市场上总体流动性偏多的局面,央行推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目的是为了适度收缩货币,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行业政策和行政手段,对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倾向予以调控,应该说,总体方向上是对的,是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发出信号  我认为这项政策的调控力度不会很大。这项政策只是表明了央行对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的一种态度,只是发出了央行要“适度从紧,商业银行要自律”的一种信号。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与去年准备金率上调一个百分点,冻结1500亿存款不同,这次上调0.5个百分点,而且不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而四家

4、国有银行的存款恰恰是市场份额的大头,约占70%左右。如果不把它们包括在内(因这项制度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意义不大),那么存款类机构仅剩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央行还未披露具体哪些商业银行应该执行这项政策。因此,据我初步计算,从理论上假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全部执行这项政策,提高0.5个百分点,也就冻结存款约200亿元左右。但120多家商业银行中有一些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是合格的,特别是存款规模较大的上市银行,把这些因素一扣除,冻结的资金则更少,也许就100亿元左右。这与央行的票据对冲政策相比,今年近三个月净回笼2618亿元,则是微

5、不足道了。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央行在公告中指出:“根据资本充足率等4项指标对金融机构质量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在一定的区间内设若干档次,确定各类金融机构所适用的差别存款准备率。”“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控仅涉及少数金融机构。”因此,依我的经验判断分析,从理论讲这项制度可能冻结约100亿至200亿元,实际操作的结果也许就是几十亿元。  第二,冻结几十亿元的一项政策,为什么急急忙忙提前一个月时间公告?是不是因为从紧调控的实质性需要,而操作准备时间来不及?不是!时间是来得及的,只是不想马上进行较大幅度的、实质性的从紧调控,主要目的还

6、是发出一种警示性信号,告诉那些不顾审慎性经营原则,不顾资产质量盲目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今后的业务活动如果自己不自律,将有市场游戏规则约束它。因为目前令人担忧的现状是,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反而自律性差,贷款积极性高的现象。  第三,刚结束不久的两会期间,周小川行长还曾表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吸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目前来讲基本上还是够用的。央行仍会密切关注市场形势,特别是根据一季度的金融形势,决定是否采取相关紧缩政策。时隔十来天,央行宣布这项政策,是否说明周小川原先作的“一季度后”的判断不谨慎?我认为,不!今年2月

7、份固定资产投资猛增的状况,一方面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根据往年经验,毕竟前2个月的数据占全年的比例较小,也许还不排除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如我们去年底预测,去年第四季度信贷规模通过各种方法硬下去后,次年一二月份会出现反弹;二是自去年以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资规模要调控的风声较紧,一些地方怕后半年信贷形势偏紧,因此拼命抢时间早开工、早上项目,导致今年前2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所以,我认为央行目前并不是想采取伤筋动骨的措施,但仍会加倍密切关注市场,决定进一步的相关政策。央行公告中称,由央行“确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方法,在一定区间内设

8、若干档次”,并且到4月25日执行政策,这本身意味着对下一步重点如何调控是留了空间与余地。待第一季度金融形势较为明朗后再抉择。  面对中国目前18个月的经济、货币走势,采取这项制度,总体上说方向是对的,有积极意义。而且在具体操作上又是非常谨慎的,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有差别的提了0.5个百分点。但作为政策制度研究者来说,我也想过,这项制度确实是中国的“专利”,一项制度,一箭双雕,既管宏观调控,又管风险监管。但是,是不是一项体现市场化原则的、长期的制度?什么时候结束?还是各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达标后自然消亡?尽管有历史原因可注解,但有些银行不执行这项差别

9、化政策是否有利于这些银行的改革?如何体现公平竞争?个别银行的风险监管职责,主要应归于银监会负责。银监会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更有力的监管政策,体现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