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

ID:25357598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_第1页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_第2页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_第3页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_第4页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freelanipulationschool)代表人物之一西奥·赫曼斯认为,等值和透明的翻译思想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他提出,在特定语境下出现的翻译总是特殊的翻译,“记住这一点很重要。译者从来就不会‘公正翻译’。翻译才能不是与生俱有的,它必须进行认知和规范方面的学习和磋商才能掌握。所以,译者是在一定的翻译概念和翻译期待的语境中进行翻译的”3(P178)。如前所述,译本无可避免地会烙上译者的印痕,故而在原著与译本之间划等号是不可能的。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之一伽德默尔认为,没有偏见,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

2、就不可能发生。同样译者对原文或原作者的理解,必然带有自己的理解或偏见,必然带有自己的历史性,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意识,这将直接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而译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也都会影响他的理解。解释者有其自身独特的视界,这也是由偏见构成的;而文本总是含有原作者原初的视界,这个原初的视界与读者现今的视界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差距。从此角度出发,翻译过程亦可理解为原文作者视界与译者自身视界之间不断交融产生新视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前理解和偏见的作用下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体现出其

3、主体性。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诚然,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非没有任何制约,它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制约性,它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从哲学意义上讲,制约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离开了制约性,能动性的发展就盲目无依,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译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语境、译者的读者意识和双语文化能力等等都是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一)原作的制约虽然我们主张在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

4、主观能动性,但应该看到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二度创作。也就是说,译者的创造性是受到制约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二度创作的范围内,而不是脱离原作随意发挥。译者只是代笔,而不是抢过作者的笔来,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东鳞西爪的写作。有人形象地把翻译家比作钢琴演奏家。同一首乐曲,不同的钢琴演奏家会根据自己对乐章的理解和体会演奏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但他只能在准确弹奏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进行积极的艺术再创造,而决

5、不能脱离曲谱,把它演奏成另一支曲子。翻译家也是如此。虽然他译出的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爱好和自由,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但是终归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原作的制约。(二)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境现代阐释学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

6、”4(P89)。因此,每位译者在解读原文时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译者对原作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必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先在知识和期待视野,并对未定作品的空白进行填补。同一时代的译者因接受水平不同,对原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就是译者对原作的“未定点”、“空白点”的填补不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因历史的局限性,其接受水平相差更远,填补就更加不同。因为译者本身是历史的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并且,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

7、断发展的接受过程中才能逐步为读者所发掘。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5(P73)。首先,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20世纪初以苏曼殊和林纾为代表的一批翻译家纷纷采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外国小说,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如此翻译自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免自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

8、受者的审美抵触。在当时文化处于比较封闭的时期,译者的这种努力避免有违原作审美期待的负面审美反应表现尤为明显。其次,译者主体性还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不少论者都把译者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说的就是译者的创造活动受到严格的制约。这种制约除了上文所说原著的制约外,还指目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