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ID:25359079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9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_第1页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_第2页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_第3页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_第4页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土壤质量与所采取的耕作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合理的耕作方式可使土壤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使其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状态[1]。小麦种植方式多种多样,但其耕作环节始终为旋耕、翻耕、免耕3种类型,我国正不断进行耕种模式的创新以推行秸秆还田。旋耕最适于秸秆全量还田,且作业程序最为简捷,较为典型的复式作业机具为拖拉机,下地作业1次便能完成施肥、旋耕、播种。翻耕是将表土翻至耕作层的底层,同时将秸秆翻埋,再经碎土后才能完成播种作业,犁旋一体机的出现虽减少了作业环节,但其动力消耗较大,且秸秆会对作业过程造成不利影响。免耕

2、播种技术正逐步发展成熟,现已克服种子入土难等问题,可基本保证小麦的播种质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比翻耕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积累、土壤容重的降低,且免耕、秸秆半量覆盖还田与其他耕作措施相比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2-3]。  1材料与方法  目前,水稻种植区的秸秆还田主要以浅旋耕方式为主,免耕覆盖、耕翻还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针对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方式、稻秸秆还田量,于江苏省泰州市顾高镇夏庄开展小区对比试验。  1.1试验设计  试验前已连续4年采取全幅旋耕的方式种植小麦;采取旱旋耕、放水泡田后直接使用机插秧的方式种植水稻。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

3、3次重复,小区长4m、宽23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供试小麦品种为大华镇麦168,千粒质量为39.933g。供试土壤为中性壤土,播种前采用环刀法测得0~20cm土层的土壤容重为1.425g/cm3。各试验处理(表1)的播种行距均为20cm;带状旋耕全量还田(LRS)处理的单行条耕宽度为13~14cm、未耕宽度为6~7cm;免耕半量还田(NTHS)处理及免耕全量还田(NTS)处理的单行条耕宽度为5~6cm、未耕宽度为14~15cm,条耕设计深度为9cm,实际耕深3~6cm。  表1试验设计  试验处理秸秆还田量  (kg/hm2)耕深(cm)翻耕半量还田(TH

4、S)4500翻耕15~18免耕半量还田(NTHS)4500土壤无扰动翻耕全量本文由.L.收集整理还田(TS)9000翻耕15~18免耕全量还田(NTS)9000土壤无扰动带状旋耕全量还田(LRS)9000带状旋耕8~12全幅旋耕全量还田(RS)9000全幅旋耕8~12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作业效果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小麦出苗早晚、幼苗长势强弱、缺苗程度、地表秸秆覆盖量、分布均匀度等情况,以此描述作业效果。  1.2.2覆土深度小麦返青起身后,表层土壤已被自身质量沉积压实,此时将其根系轻轻拔出,测量种子的埋土深度,每个小区测10个样点(即每种处理

5、测30个样点)。  1.2.3苗密度于播种130d后测量苗密度,每个小区选择1个测量样点,在1个播种幅宽(6行)中测量各行1m长度内的小麦株数(即每种处理测量18行),目测所有样点是否无明显缺苗现象。  1.2.4根系集中区深度分别于拔节期(2014年4月2日)、小麦灌浆期(2014年5月13日)2次测量根系集中区深度,每个小区选择3个样点。第1次测量将同样株数(10株)的小麦取出,用水清洗后测量其根系长度,以10条根系以上(含10条)部分的根长作为根系集中区深度值。第2次测量以植株行中心为中间点,在垂直植株行的水平方向观察15cm宽度内的根系数目,以15

6、条根系以上(含15条)部分的根长作为根系集中区深度值,再分2次向前轻轻剥落2cm土层,先后形成3个竖直面,以量取的最大值作为观察值。  1.2.5产量在收割前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样点,目测各样点的小麦是否均匀。人工收割各采样点1m2面积内的小麦,并分别进行人工脱粒、除杂,晾晒2d后称其质量。LRS、RS处理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晾晒后统一称质量,取平均值作为比较对象。  1.3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07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并绘制图表;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作业效果比较分析  由播种30d后田间的实际情况

7、(图1)可见,NTHS、NTS处理出苗较早,长势良好,叶色浓绿,幼苗密度适当,较早达到基本苗数,无明显断行现象。NTHS处理行间田面稻秸分布均匀,残茬清晰可见,未发现杂草萌发;NTS处理稻秸及残茬100%覆盖于地表,平铺厚度较深,无杂草萌发。LRS处理的地表秸秆量少于NTHS处理,且分布无序、不均匀,大部分掺杂于浅层土壤中,可发现少量杂草幼苗;RS处理出苗较晚,幼苗长势不如LRS处理,且迟于LRS处理达到齐苗,地表有少量秸秆覆盖,分布较杂乱,杂草滋生较多。THS处理与TS处理差异不大,出苗均相对较晚,幼苗长势最弱,苗密度最小,地表秸秆量极少,未发现杂草萌发

8、。  2.2耕作措施、秸秆对播种深度的影响  在稻秸秆全量还田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