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彭小蓉).doc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

ID:25386598

大小:99.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0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_第1页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_第2页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_第3页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_第4页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彭小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号姓名培养类别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培养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指导教师2010年6月24日14填表说明1、此表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研究生填写。经开题报告公开论证会讨论通过,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后,提交培养单位一式两份。答辩前由培养单位报研究生院一份。2、培养类别:(1)全日制研究生;(2)高师硕士((3)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3、培养单位:学生所属学院、所、中心学位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

2、考文献目录等)一、本选题研究现状关于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直接撰文并以其为研究题目的研究成果比较少,但近年来与之相关的论文却不少。在少数专著或教材中,也可以看见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现将主要研究情况简述如下:(一)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据笔者检索到的文献看,首次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是程涛,他在《世纪之交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八大转变》(1998)一文中写到“所谓隐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则是指工作意图不为受工作对象明显感觉到的工作方法。它的特点在于工作意图的隐蔽性。”这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心理的角度定义的。有学者认为感染教育法

3、也可以叫隐性教育法,即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郑永廷,1999)。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吧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方法具有愉悦性、知识性、多样性和潜在性。”这种观点虽然没有直接界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是他从隐性教育的概念出发,承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王瑞荪,2001)。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法是一种不为教育对象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教育方法,它强调环境氛围的育人功能,重视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

4、,主张通过暗示、启迪、诱导和激励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身边环境氛围的影响下,潜移默化,陶冶德性(吴潜涛、杨丽坤,2005)。”这种观点十分强调环境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还有学者认为隐性教育方法“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罗洪铁、董娅,2005)。”14这种观点强调各种活动的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术界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念的时间不长,并且对其含义也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不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学者们都认为它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应的实施方法。(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的特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学者们提出其具有依附性、愉悦性、潜隐性、易逝性(王树茂,1991)、易接受性(马素华,1991)等特点。在教育学界,学者们根据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的特点研究提出: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内容方式的隐含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观点(沈嘉棋,2002)。郑永廷认为与说理教育法相比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更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具有更为浓厚的情感色彩。”(郑永廷,1999)。也有学者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愉悦性、知识性、多样性和潜隐性(王瑞荪,2001)。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

6、特点,很多学者只是提出观点而已,对其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罗洪铁和董娅教授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和功能即是“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教育方式的“非正规性”及弥散功能、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罗洪铁、董娅,2005)。笔者认为该书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概括和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三)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立的客观依据有学者提出高校渗透教育的依据,即尊重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符合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的传播规律、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客

7、观要求、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潘玉藤,1996年)。学者们在研究无意识教育时,一致提出其心理学依据,即人的无意识活动,这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立依据的研究重要启示。有学者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确立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二是对象依据: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受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影响;三是接受心理依据:无意识接受;四是环境条件依据:新世纪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五是实践反馈依据: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效果(罗洪铁、董娅,2005)。由此可见,学者们都是从人的心理、思想的发展规律出发,认为可以从哲学、心理学

8、、教育学等学科探索隐性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