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

ID:25414028

大小:67.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1-20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_第1页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_第2页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_第3页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_第4页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文本细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史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是文学经典构筑的.L.文学的历史。韦勒克曾指出:过去的文学史却过分地关注文学的背景,对于作品本身的分析极不重视,反而把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环境及背景的研究上。在韦勒克看来: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因此,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①。夏志清不同于其他文学史家也正在这里,他把文学史的建构专注于文学性,即文本的细读,以及文学经典的重新发掘上。  (一)  夏志清曾说:身为文学史家,我的首要工作是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t

2、hediscoveryandappraisalofexcellence)。这成为他文学史建构的重要信念,并说:这个宗旨我至今仍抱定不放②。他在他的文学史文本中说:我所用的批评标准,全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为准则。③从以上叙述可看出其文学史建构的价值取向:一是文学性的注重,这是他文学史建构的基础;二是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即文学经典的挖掘与确立。这是他文学史建构的重要原则。夏志清撰写其小说史时西方正盛行着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新批评、叙事学、结构主义等,这些批评原则无疑对著者有重要影响,而新批评则是其文学史建构最主要借鉴方法,他对此毫不隐讳:  虽然我一直算是专

3、攻英诗的,西洋小说名著尽可能多读,有关小说研究的书籍也看了不少。到了五十年代初期,新批评派的小说评论已很有成绩。1952年出版,阿尔德立基(JohnodernFiction,1920-1951),录选了不少名文(不尽是新批评派的),对我很有用。英国大批评家李维斯(FRLeavis)那册专论英国小说的《大传统》(TheGreatTradition,1948),刚出版两三年,读后也受惠不浅。李维斯最推崇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亨利?詹姆斯、约瑟?康拉德四位大家。简?奥斯丁的六本小说我早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全读了,现在选读些艾略特、詹姆斯、康拉德的代表作,更对李氏评

4、审小说之眼力,叹服不止。[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原作者序》,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由此可见,当时盛行的新批评等方法无疑让著者受益,直至暮年他还念念不忘:我早年专攻英诗,很早就佩服后来极盛一时的新批评的这些批评家季进:《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永远是我的首要工作夏志清先生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因此,在他的文学史叙述中,关注文学性,注重文本的细读等新批评方法则成为其文学史建构的重要手段。文学性或文本的审美特征是决定一部作品能否进入他文学史的先决条件,这是夏志清小说史选择作家作

5、品的重要尺度;而文本细读则是夏志清文学史叙述的重要方法,在对文本细读中常常能从文本的外在表层深入文本的内在深层,从而探索文本背后的内在涵义,这些方法使他对现代中国文学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解剖常常游刃有余。如他在对鲁迅《药》细读后指出: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尝试建立一个复杂的意义结构。两个青年的姓氏(华夏是中国的雅称),就代表了中国希望和绝望的两面,华饮血后仍然活不了,正象征了封建传统的死亡,这个传统,在革命性的变动中更无复活的可能了。夏的受害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中国革命的悲观,然而,他虽然悲观,却仍然为夏的冤死表示抗议。  在该小说的结尾,华、夏的母亲上坟时所见的花环

6、,夏的母亲幻想这正是她儿子在天之灵未能安息的神奇兆示,著者分析说:老女人的哭泣,出于她内心对于天意不仁的绝望,也成了作者对革命的意义和前途的一种象征式的疑虑。那笔直不动的乌鸦,谜样的静肃,对老女人的哭泣毫无反应:这一幕凄凉的景象,配以乌鸦的戏剧讽刺性,可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9页。。夏志清对鲁迅《在酒楼上》吕纬甫的分析中,指出:  毫无疑问地,鲁迅的意图显然是把他的朋友描写成一个失去意志的没落者,与旧社会妥协。然而,在实际的故事里,吕纬甫虽然很落魄,他的仁孝也代表了传统人

7、生的一些优点。鲁迅虽然在理智上反对传统,在心理上对于这种古老生活仍然很眷恋。对鲁迅来说,《在酒楼上》是他自己彷徨无着的衷心自白,他和阿诺德一样:彷徨于两个世界,一个已死,另一个却无力出生。鲁迅引了屈原的《离骚》作为《彷徨》的题辞,完全证实了这种心态。[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这种由作品、作品人物、再深入探及作者内心世界的方法,早已超越一般新批评单纯的文本细读。同时,夏志清在分析文本时常从外在表层深入作品背后的内蕴时多注重作品的象征,以及作品中意象所传达的深刻内涵,如上面分析《药》华、夏姓氏的象征,作品

8、结尾所出现的花环意象的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