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

ID:25416312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_第1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_第2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_第3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_第4页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与思考论文韩林贾波石含秀沈涛由凤鸣【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实验技术。1988年日本学者田真代一1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和实验方法。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近10年来此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药理的研究。1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现状1.1动物模型制备1.1.1实验动物选择不同种属的动物,血清成分不同,人与动物血清更存在差异。陆慧晶2认为,选择动物

2、时应尽量选与人类生物特性近似的物种,制备血清的动物应与获取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动物相一致,从而缩小或避免动物血清之间以及动物血清和人类血清之间在理化、生物等特性上的差异,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刘成海等3提出,在体外培养实验中宜采用同一种单一血清,既为细胞提供营养,又为药物载体,还避免了多种血清的干扰。动物常采用大鼠小鼠、兔、豚鼠等来制备血清。一般家兔和大鼠应为首选。1.1.2离体组织(细胞)选择体外培养细胞的供体动物与含药血清的供体动物应同种属。因为实验是要在体外尽可能准确的再现在体实验时药物与机体相

3、互作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应尽可能减少因动物种属差异而造成的免疫反应。因此,.freelin~3小时间。由于中药复方给药后,不同药物达峰时间不同,故对于采血时间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笔者认为应对不同时间分别采血进行预实验,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比较后再确定采血时间,是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方法。1.4含药血清的预处理和保存1.4.1含药血清的预处理血清中有许多酶、抗体、补体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它们对体外培养的组织细胞及离体组织器官可能有作用,甚至严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有必要对血清进行预处理。通常有

4、3种方法。①丙酮法:向血清内加入4~5倍量丙酮,混匀,于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丙酮;②乙醇法:向血清内加入4~5倍95%乙醇,混匀,于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温水浴上蒸发,除去乙醇;③加温法:56℃水浴上放置30min。这3种方法主要去除了血清中的大部分蛋白质、糖及部分电解质,血清的正常生理活性基本丧失,容易突出血清中中药的作用。同时,从实验中可看到,灭活血清不易起泡沫,对实验干扰较小。赵万红等12认为,在对含药血清进行灭活时还要考虑两点:①这3种处理方法并不能去掉

5、血清的所有正常活性;②有可能去掉或减弱血清中中药的作用。这些情况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1.4.2含药血清的保存周明眉等13以含头风饮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为指标,探讨了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含药血清的影响。研究发现含药血清经长期低温保存(-20℃,2个月)后药效显著降低(P0.01),提示含药血清在保存过程中其中药有效成分会发生分解等变化,致使药效成分含量显著降低,即使低温冷冻保存仍影响其药效。故进行血清药理学试验时宜使用新鲜灭活或保存时间较短的含药血清。1.5含药血清加入量和对

6、照组的设立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考虑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时,应控制好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基本原则是:一是研究含药血清的加入量来评价血清中药物的真实有效浓度;二是设立正常血清空白对照组来排除血清本身所含干扰性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张玮函等14研究了当归补血汤及其含药血清对小鼠红系造血祖细胞克隆的影响。结果显示,等剂量的2组当归、黄芪,其含药血清与正常血清比分别为1∶5和1∶1,归芪1∶5组促进CFU2E和BFU2E的增殖的作用要明显强于1∶1组(P0.01)。严永杰等15探讨了反应体系中含药血清的加入量对

7、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显示,当头风饮含药血清与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的比值为1∶4时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2HT作用最强.一般认为,以10%的血清添加量为宜16;血清中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它们当中大多会对药效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排除实验当中的此类干扰因素,实验过程中必需设立严格的空白血清对照组。2存在问题与研究的难点中药血清药理学起步较晚,现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可完全替代传统中药药理实验方法。①血清本身内源性成分复杂,给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困难;②不同种属、不同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有一定差异,从而

8、影响到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因此,开展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有待于规范动物的种属和年龄;③因给药剂量、采血时间不同,血清中含药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尽相同,故必须充分把握好给药剂量及采血时间;④不同个体,会出现含药血清差异,增加了研究难度。3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几点设想3.1含药血清和中药粗制品协同研究大多数试验表明.freel研究,1988,(5):542陆慧晶.血清药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51533刘成海,刘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