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

ID:967012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5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_第1页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_第2页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_第3页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_第4页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摘要】血清药理学是指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施加于体外实验反应体系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对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的探讨。本文论述了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并结合作者的思路,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血清药理学;中药研究;半体内实验;评价;展望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HirokoIwama[1]在1984年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首次提出的。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2]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它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有药物成分的血

2、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1990年以后,血清药理学开始在我国受到从事中药研究人员的关注。该方法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它克服了中药粗制剂直接进行体外实验的缺点,其结果的可信度明显优于中药粗制剂直接用于体外实验。而且它结合了现代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临床等学科,血清药理研究方法不断地被应用于一些中药及西药的药理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血清药理学在我国的研究进展、应用、评价及研究展望做一综述。1血清药理学的产生随着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逐步深入,要求研究者把研究水平提高到细胞、亚细

3、胞甚至分子水平,不少科研需要在离体实验中进行。离体试验的开展,使中药复方的研究必须借助一个载体。1984年,在第一届和汉医药学会上,日本学者HirokoIwama提出了给动物灌服中药,在一定的时间里,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的设想。其后,日本国立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又于1988年和1992年两次撰文,提出了“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化学”的概念(见图1),自此有关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逐步展开。2血清药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2.1 血清药理学的时效关系研究 利用含药血清来评价药效,何时能够采集到含药量较高的血清,找出给药后的最佳采血时间以避免由于药效物质代谢

4、消耗或尚未吸收造成的假阴性结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血清中确切的药效成分并不清楚,因此往往以药效指标来评判给药时间和采血时间的优劣,即“时效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不同给药时间和采血时间的药效进行了研究。给药时间上,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次给药,或间隔2~4h给药,或每天1~3次,连续3~10d。王宁生[3]认为,根据药动学理论,固定给药时间的间隔,相同剂量多次重复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并将在此浓度下不同采血时间取得的含药血清进行实验,均表现较高且相似的药理作用强度。孟李等[4]对复方丹参血清对中性粒细胞释放活性氧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含药血清制备方法的实

5、验,也证实了此观点。说明同一给药方案连续数日给药较1次给药有明显差异,可能与药物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有关[5]。此结论目前已形成共识。采血时间上,较理想的采血时间应在血药浓度的高峰期。蒙一纯等[6]认为,根据实验动物消化生理特点和中药吸收、生物转化特点确定采血时间范围是十分合理的。如大鼠一般1~2h可达血药浓度峰值,此时血清即为含药血清;时间延长将有部分药物成分发生转化,成为药物代谢血清。一般采血时间多集中在末次给药后30min至3h间。由于中药复方给药后,不同药物达峰时间不同,故对于采血时间很难有统一标准。如周明眉等[7]发现,头风饮给药后30min的抑

6、制血小板释放5-HT比给药后其它时间作用强大,提出给药后30min为最佳采血时间。李仪奎[8]通过对96个药物达峰时间统计后提出药后1~2h采血较为合理。包金凤等[9]认为应对不同时间分别采血进行预实验,将不同时间的含药血清进行比较后再确定采血时间是最可靠和科学的方法。但是,李仪奎等在对大量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后,提出一种通行的方案,即每天给药2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1h采血,称为“通法”[10]。这有利于节约财力、人力和时间。2.2 血清药理学的量效关系研究 给药剂量目前尚无定论,其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是动物的给药量,在一定程度上,给药量愈大则血清

7、中的含药量愈高;二是培养体系或反应体系中的含药血清浓度,血清浓度愈高则药量愈大。但因含药血清加入体外反应体系后,浓度被稀释,使反应体系药物浓度达不到在体条件下的药物浓度。王力倩等[11]提出用给药剂量等于临床用量乘以动物等体表面积系数、再乘以培养基内血清稀释度的公式计算制备含药血清的给药剂量较为合理。研究表明,含药血清的量效是由动物给药量和血清浓度共同决定的,由于培养体系中血清浓度的增减是有限的(血清浓度过高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在研究含药血清抑制细胞增殖或促细胞凋亡作用时,有可能得出假阳性结果)。杨彦芳等[12]认为应以临床等效剂量为基准,注意药物浓度,对于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