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

ID:25476839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0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_第1页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_第2页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_第3页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_第4页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商业角度看李渔戏曲思想与创作----戏曲论文-->引言李渔原名仙侣,号天徒,字谪凡,又字笠鸿,号笠道人等,而以笠翁一号享名于世。李渔祖籍浙江兰溪,于明万历三十九年生于江苏如皋,并在此度过了家境殷实、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李渔少年时勤奋好学,攻读儒家经典,二十五岁即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以“才子”著称于世,黄鹤山农《玉搔头序》称赞他“髫岁即著神颖之称,于诗赋古文词罔不优赡”①。李渔青少年时期习儒学道,为后来的文学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明清之际易代风云和家境变迁,李渔或许会沿着传统的科举道路走下去。明崇祯十二年,李渔第二次赴杭州应乡试,中途闻警而返,直至清顺治三年,饱尝了颠沛流离的战乱之苦。

2、以清顺治九年为界,李渔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攻读举业,逢战乱而隐居兰溪伊山别业。后期,直至不惑之年,他才开始谋划终生事业,寓居杭州、金陵,走上卖赋治生这条不寻常的道路。李渔传奇而浪漫的一生,深深地打着时代烙印。他是风云变幻的大时代造就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的一生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寻常的社会文化蜕变。他迫于生计以文谋生,或贫贱,或荣华,都依赖他笔耕之收获。商业化的创作动机既催生了他独特的文学成就,又使他几百年来屡遭诟病。“一个人要在他生活的那个较大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个性和特点是以他那个社会所流行的文化及其遗产为条件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较大的社会在他成长时使他做出选择,逐

3、渐成熟,为社会所接受,从而塑造了他的思想、职业和行为模式。”②诚然,研究李渔,应置之于他生存的那个历史文化坐标系中,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设立的以政教、道德为重要参数的品评系统是一种突破。实际上,历史的当事人比后代的研究者要通脱。李渔的出现是一个必然,他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巴洛克”并获得高度评价。李渔的性格和行为,作品呈现的文学、社会、人物的统一体,共同折射出时代的总体情况。他随遇而安、适时而变的生活态度,摆脱束缚、享受人生的价值取向,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文人的生存状态和思想面貌。《闲情偶寄》是李渔最得意之作。这部书寓“庄论”于“闲情”,以游戏的笔调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

4、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各种艺术,可以说是世俗生活艺术的一部百科全书。《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可以看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上的一座高峰。《闲情偶寄》是李渔积淀了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与舞台演出经验的呕心沥血之作。李渔“专为登场”的戏曲创作目的,决定了他的戏曲理论反映出明确的商业性要求,体现出对戏曲舞台性、通俗性、娱乐性的自觉追求。李渔对戏曲艺术特殊规律的发掘,对前人重音律、辞藻的理论是一种超越,他的戏曲批评与创作因此而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大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从而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第一章商业化背景下的戏曲创作论第一节“专为登场”的舞台理论戏曲

5、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要通过人物的科介、宾白来展示剧本内容,而且还要通过歌唱、舞蹈等来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对戏剧的叙事性要求很严格。但长期以来,戏剧的叙事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诗化的艺术,人们长期从诗的角度来审视其他文体艺术,用诗性思维把从诗歌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当作评判一切艺术的公理。例如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传统理论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对艺术的叙述性重视不够。李渔的戏曲理论重视叙事性,不仅符合戏曲艺术自身创作规律,而且更符合商业性的价值取向。戏剧理论家论述问题往往带有诗歌的本体论特色

6、。例如王骥德《曲律》沿用以往论诗的理论方法来探讨戏剧艺术,研究的高度没有超过传统的诗学框架。他的理论较少关注戏剧的叙事特质,而将文辞和音律作为戏剧批评的重要方面。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叙事特性,因为在舞台上要通过视听来感知现场的自然交流才能呈现戏剧的艺术魅力。第二节情感慰藉需求下的题材内蕴李渔戏曲取材广泛,有“以文运事”手法创作的历史题材剧,如《意中缘》、《玉搔头》,但它们只是借史演绎,已脱离史实;有“因文生事”手法的纯粹虚构,如《风筝误》、《奈何天》、《慎鸾交》等。李渔受王学左派“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继承了明代曲坛上流行的“写情”创作倾向,大量

7、创作以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并将传奇创作“大团圆”的模式发展到极致。“中国之演剧也,有喜剧,无悲剧,每有男女相慕悦一出,其博人喝彩多在此”①,正是由于这种摆脱道学气的风情喜剧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李渔作品因此而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朱光潜先生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②诚然,爱情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李渔善于在属于“家常日用之事”的爱情生活里发掘出新鲜题材,表现市民百姓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