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肌炎论文

包涵体肌炎论文

ID:25562328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1

包涵体肌炎论文_第1页
包涵体肌炎论文_第2页
包涵体肌炎论文_第3页
包涵体肌炎论文_第4页
包涵体肌炎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包涵体肌炎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包涵体肌炎论文1历史回顾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myositis,IBM)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浆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Yunis[1]首先提出IBM这一疾病名称。在此之前Adams[2]等报告了1例肌细胞内包涵体肌病,这种包涵体在光镜下与Yunis描述的包涵体很相似。后来Chou[3]在1例慢性多发性肌炎患者的肌肉中发现了这种包涵体,当时称之为粘病毒样结构。直至1978年Carpenter[4]对14例IBM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正式确立了IBM为一独立疾病。此后有大量IBM的临床病理报告,并在免疫病理、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深

2、入研究。最近,Griggs[5]等发表了专题文章,提出了IBM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进一步确立了IBM的临床病理概念。2临床表现2.1发病率和发病年龄[6~8]IBM临床并不少见.freelixedpotentials)。混合电位常见于失神经支配,但Lotz认为IBM的混合电位与神经源性损害无关。3.2肌酶谱[5,6]IBM的血清CK水平可正常或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10~12倍。3.3肌活检病理[4~8]光镜下IBM的肌肉病理改变为:(1)镶边空泡(rimmedvacuoles)或衬里空泡(linedvacuoles)。这种空泡常位于肌膜下或肌纤维中央,呈圆形、多角形或

3、不规则形态,直径为2~25μm。HE染色可见空泡边缘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沉积,镶边或衬里空泡即由此而得名。(2)肌内膜炎细胞浸润或单核细胞侵入非坏死纤维。(3)成群的萎缩纤维,平均每低倍视野下可见2群。(4)嗜酸性包涵体,为一圆形包涵体,HE染色着红色,常位于镶边空泡的周围,每张切片一般不超过3个。以上4种病理改变的出现频率依次为100%、96%、92%和58%,前3种的出现率为88%,4种同时出现仅为46%。其它病理改变包括单个肌纤维坏死,肌核大而疏松,肌膜下肌浆内嗜碱性颗粒聚积以及刚果红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桔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电镜下IBM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肌浆或肌核

4、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tubulofilamentcontaininginclusions),这种包涵体由盘绕的管状细丝组成,细丝外径10~20nm,内径3.6~8nm,长为1~5μm。有时其上可见5nm宽的横纹,高分辨率电镜下可见细丝由3~4.5nm宽的亚单位紧密接连而成。肌浆内的包涵体可能来自于肌核,细丝可以呈相互平行或向心性排列,也可以杂乱无序。其周边常包绕糖原颗粒、不规则的髓样结构、膜碎片及胞浆的分解产物。在胞浆内还可以见到一种直径6~10nm的淀粉样纤维和絮状无结构物质聚集。电镜下寻找包涵体并不容易,应先做半薄切片在光镜下定位,至少需选3个空泡纤维,经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包涵

5、体。IBM在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崩解,其内容物释放到胞浆内,有学者认为镶边空泡就是细胞核分解的结果。线粒体的改变包括数量增多及嵴内晶体样包涵体形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得明显,泡饮现象活跃。Arahata和Engel[13,14]应用免疫电镜研究发现,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现象常见,被侵入的非坏死纤维胞浆和肌原纤维常常受挤压而被部分取代,严重时可导致整个肌纤维破坏。4诊断标准Carpenter[4]、Ringel[15]和Lotz[6]均曾提出了IBM的临床病理诊断标准,但一直未被普遍接受。最近,Mendel等[5]对近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诊断标准。

6、4.1特征性的表现(1)临床特征:1)病程>6个月;2)起病年龄>30岁;3)肌无力:必须累及上肢和下肢的近端和远端,患者至少有下述表现之一:①屈指无力;②屈腕无力较伸腕无力明显;③股四头肌无力(等于或小于4级)。(2)实验室特征:1)血清CK不超过正常值的12倍;2)肌活检:①炎症性肌病伴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②空泡纤维;③下述二者之一:(a)肌细胞内淀粉样物质沉积(需用刚果红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电镜下发现15~18nm的管状细丝包涵体;(c)EMG符合炎症性肌病的特点(但常见长时限电位)。(3)家族史:少数患者可有家族史。4.2相关疾病IBM可与其它疾病同时发

7、生,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4.3IBM的诊断标准(1)确诊的IBM:患者表现所有肌活检病理特征。IBM一经肌活检病理确诊,任何临床表现和其它实验室检查均不能将其否定。(2)疑似IBM:如果患者仅具备了IBM炎症性病理改变的诊断标准,即有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加之临床符合(1)中1)、2)、3),实验室检查符合(2)中1)、3)则为疑似IBM。5发病机制IBM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Chou[3,9]曾怀疑包涵体为一粘病毒产物,且后来发现麻疹病毒抗体能与IBM的包涵体结合,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