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

ID:8196042

大小:318.51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8-03-08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_第1页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_第2页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_第3页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_第4页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英文名称inclusionbodymyositisandhereditaryinclusionbodymyopathy别名s-IBM;sporadicinclusionbodymyositis;散发性包涵体肌炎类别神经内科/骨骼肌疾病ICD号G72.8概述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myositis,IBM)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质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1971年Yunis首先使用这一名称。1978年Carpenter对14例IBM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正式确立了IBM为一独立疾病。1995年Griggs等发表了

2、专题文章,提出了IBM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进一步确定了IBM的临床病理概念。1993年Askanas等将临床病理表现与包涵体肌炎极为相似,但肌肉活检病理缺乏炎症细胞浸润的一组镶边空泡肌病称为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ereditaryinclusionbodymyopathy,h-IBM)。概述由于包涵体肌炎多为散发性,因此人们习惯称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inclusionbodymyositis,s-IBM),以便于与h-IBM区别。流行病学包涵体肌炎(IBM)临床并不少见,约占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15%~28%,男性好发,男女比例为3∶1。多在50岁后起病,但可以早

3、至20岁起病。Lotz报告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6.1岁。Chou和Eisen报告20~30岁和60~70岁是其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分别占全部病例的20%和50%。我国目前仅有不足10例病例报告,但这并不一定说明我国s-IBM少见,很可能与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和肌肉活检不够普及有关。病因s-IBM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Chou曾怀疑包涵体为一黏病毒产物,且后来发现该包涵体能与麻疹病毒抗病毒抗体结合,但有关s-IBM与病毒感染间的关系至今未得到肯定。Arahata采用免疫电镜方法对s-IBM的免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以及肌内膜的单核细胞浸润,

4、均较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xhenne型(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多见。提示s-IBM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发病机制Oidfors对s-IBM线粒体DNA(mtDNA)的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47%的s-IBM有多发性mtDNA缺失。mtDNA的这种改变不能用年龄或继发于炎症等因素来解释。DiMauro认为s-IBM出现多发性mtDNA缺失可能由核DNA与mtDNA间的联系中断所致,并认为线粒体的这一改变在肌肉变性和无力的病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s-IBM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肌核的改变尤其是核基质的改变越来越受

5、到重视。Nonaka提出在伴有镶边空泡的肌病中如s-IBM、DMRV、眼咽型肌营养不良、Sjgren综合征等,往往同时有显著的肌核改变,表明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存在某些联系。发病机制Karpati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肌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核崩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镶边空泡等s-IBM特征性病理改变均与肌核有关。Askanas等采用金免疫定位的方法在空泡纤维内发现多种类似于Alzheimer病患者脑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β淀粉样物质、β淀粉样物质前体蛋白、泛蛋白(u-biquitin)、朊蛋白(PrP)、Tau蛋白、α-抗凝乳蛋白酶(α-antichymotrypsin)

6、及载脂蛋白E(ApoE),PrP-mRNA和β-APP-mRNA也增加。一些mRNA的过度表达和异常蛋白的产生提示肌核DNA有异常。发病机制总之,一旦肌核改变,作为s-IBM的起动病因得到证实,那么s-IBM的炎症性改变就可能是一种继发反应。1.光镜下s-IBM的主要肌肉病理改变(1)镶边空泡(rimmedvacuoles)或衬里空泡(1inedvacuoles)。这种空泡常位于肌膜下或肌纤维中央,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2~25μm。HE或MGT染色可见空泡边缘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沉积,镶边或衬里空泡即由此而得名。(2)肌肉膜炎细胞浸润或单核细胞侵入非坏死纤维。发病机制

7、(3)成群的萎缩纤维,平均每低倍视野下可见2群。(4)嗜酸性包涵体,为一圆形包涵体,HE染色着红色,常位于镶边空泡的周围,每张切片一般不超过3个。以上四种病理改变的出现频率依次为100%、96%、92%和58%,前三种的出现率为88%,四种同时出现为46%,其他病理改变包括单个肌纤维坏死,肌核大而疏松,肌膜下肌质内嗜碱性颗粒聚积及刚果红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桔黄色的淀粉样物质。电镜下可见镶边空泡内充满大量髓样物质和颗粒细丝结构。发病机制s-IBM特征性的超微病理改变为肌质或肌核内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