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

ID:25628094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第1页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第2页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第3页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同方法蜜炙甘草对甘草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朱卫星,李爱光,陈方,缪经纬,朱志冰【关键词】蜜炙甘草;,,远红外;,,.freelin,取出,晾凉。1.2.4远红外烘干法蜜炙品按正交实验优选出最佳炮制工艺条件(另有文章发表),即将生甘草片加入25%的炼蜜,闷润透心后,单层铺于不锈钢托盘上,置于XHDC远红外烤箱,在75℃下烘40min,取出,晾凉。1.2.5微波干燥法蜜炙品按正交实验优选出最佳炮制工艺条件(另有文章发表),即将生甘草片加入25%的炼蜜,闷润透心后,单层铺于微波炉专用托盘上,置于微波炉,在中低火力下干燥5.5min,取出,晾凉。2方法2.1甘草酸含量测定按重量法[2]测定

2、。2.2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按《中国药典》2005版Ⅰ部[3]方法测定。2.3外观评价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3]性状要求,客观评价饮片色泽是否均匀,有无光泽,粘手程度如何,有无焦斑。2.4质量稳定性(贮存时间)将4种方法炮制饮片分别放入密封袋密封保存,每隔10d观察质量情况。3结果3.1测定结果生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测定为4.15%,水分测定为8.65%。5种炮制品的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3.2不同蜜炙甘草与传统炙品甘草酸含量、水分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不同方法蜜炙甘草的甘草酸含量、水分的比较(略)与传统炙品比较:*P<0.05;**P<

3、0.01;n=3结果显示,与传统炙法比较,3种新法蜜炙品甘草酸含量均增加、水分含量均减少。其中,远红外干燥法炙品甘草酸含量增加最明显,与传统炙法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恒温干燥法炙品甘草酸含量增加亦明显,与传统炙法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微波干燥法炙品甘草酸含量虽略有增加,但与传统炙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另外,3种新法蜜炙甘草水分均有明显降低,与传统炙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3.3外观经过重复3次实验,对外观质量作出评价。3种新法炙品饮片色泽均匀,有光泽而无焦斑,不粘手;传统炙品饮片色泽不均匀,有光泽但有焦斑,不粘手。3

4、.4质量稳定通过每10天1次共9次的观察发现,3种新法炙品未发现霉变和虫蛀,传统炙品在30d出现粘手,在40d出现霉变,60d出现虫蛀。4讨论4.1甘草3种不同炮制品甘草酸、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平均实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经蜜炙后,若样品计重不扣出蜜量,甘草酸含量减少了20%左右,这与文献记载[1]是相符的。3种新法炙品甘草酸含量均高于传统炙品,其中,远红外干燥法炙品甘草酸含量增加最明显,恒温干燥法炙品次之,微波干燥法炙品增加不明显。3种新法蜜炙甘草水分则显著低于传统炙品。通过质量稳定性观察证明,3种新法炙品比传统炙品的贮存时间要长,而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

5、规定。4.2目前,蜜炙甘草多采用传统方法,在操作中火候难以掌握,太过易焦,不及则不能达到炮制要求,质量稳定性差,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春夏潮湿季节,贮存时间稍长极易发生霉变虫蛀,如大量生产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通过3种新法蜜炙甘草色泽均匀,有光泽而无焦斑,不粘手,而且干燥速度快,质量稳定性好,操作方便,无污染,适合工业化生产。4.3综上所述,采用3种新法蜜炙甘草均便于操作,温度和时间可控,外观性状和内部质量均优于传统法,且质量稳定性好,利于贮存,但从炮制品甘草酸含量的角度看,远红外干燥法最好,恒温干燥法次之,微波干燥法稍逊。炮制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