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

ID:25693230

大小:70.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_第1页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_第2页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_第3页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_第4页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矛盾论》与《实践论》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我们曾学过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在众多文学中,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

2、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矛盾论》是毛泽东《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3、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

4、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但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5、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在阅读这两篇论文中,

6、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在文中引经据典,不论是马列主义的著作,还是古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有引用。而且论文中例证丰富,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泽东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比如在《实践论》中他说,“《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

7、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再有,“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两篇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

8、、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