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ID:25698616

大小:78.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11-22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第1页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第2页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第3页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第4页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原先固化了30年的阶级阶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内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阶层。这个自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就退出历史舞台的阶层,现在不但再生了,而且其生长和发展的势头极其迅猛。仅仅在几年前,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还颇为大胆地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但现实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奈斯比特的预测:在一项新近完成的研究中,中国中产阶级的

2、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注: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6页。);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则指出,自2001年起的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注:“未来五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达两亿”,〔北京〕《信息时报》2001年7月21日。);而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年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更是大胆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注:“龙永图大胆预测:中国中产阶级十年内达四亿”,2201/12b/g

3、b5/page42-06.htm。)。  尽管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middleclass)的概念(使用“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是一个常见的替代),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业已出现并获得了官方的承认。2001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

4、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虽然江泽民的讲话重申了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但显然“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新出现的阶层不再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对立面,甚至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    一、中产阶级:后工业语境中的一个世界性话题  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现在仍

5、然常为人引用的阶级分析方法,而且也是最早论述阶级及社会分层的经典社会学家之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马克思在单纯论战性的文章中大多持这种二元化的资本主义分层模式,但他在其他许多文章中也使用过更为复杂的包括其他阶级在内的分层模式。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不但使用过“中等阶级”或“中产阶级”(MittelKlasse/MiddleClass

6、)的概念,而且他还预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介于以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直接依靠收入过活,成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安全和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53页。)。  马克思的预测,首先在美国这个伴随着冒险和开发的新大陆成为事实。其实,在马克思做出他的预测之前,严格地说在工业化之前,美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包括自由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就曾占到过总人口的80%(注:〔美〕吉尔伯特、卡尔

7、:《美国阶级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这与美国广袤的土地为大多数老移民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有关,也与米尔斯所说美国没有经历封建时代,在工业化之前缺乏一个暴敛社会财富的上层贵族阶级有关(注:Mills,C.iddleClass,NeanCivilization",SpeechonTelevisioninCentennialCelebrationofNanjingUniversity,2002,May20.)。在丹尼尔·贝尔看来,与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相伴随,“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和脑力劳动的分门别

8、类日益专门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无论在人数还是在重要性上,都开始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注:Bell,Daniel,op.cit.,1999,p.13.)。 而这一切,正是所谓“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Society)的主要景观。  米尔斯所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