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

ID:25730907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_第1页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_第2页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_第3页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_第4页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_第5页
资源描述:

《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30例临床田广俊芮玩珠陈培琼池晓玲【摘要】  目的观察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分别观察HBV?DNA定量及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核心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的变化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2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检测HBV?DNA的下降幅度及阴转率比较

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治疗6个月及1年后,2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1年后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在改善胃纳差、睡眠欠佳、胁肋部疼痛、腹胀等方面,其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HBeAg的血清转换率,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关

3、键词】肝炎乙型慢性/中西医结合疗法肝郁脾虚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应用  自2006年11月~2008年6月,笔者应用柴芍六君子汤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慢性乙型肝炎的标准,所有病例治疗前HBV?DNA均阳性,谷丙转氨酶(ALT)为正常的2~10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中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eAg)阳性。排除: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

4、性、失代偿性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其他肝病患者;②伴精神类疾病或心理、神经方面疾病,认知行为异常者;③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等心身疾病者;④6个月以前用过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或抑制剂、类固醇激素等药物者;⑤其他:如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对核苷类药物过敏者、酗酒及吸毒者。中医辨证参照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2]中肝郁脾虚证的辨证标准,并按肝郁脾虚证积分量化表筛选。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06年11月~2008年

5、6月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病例,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57±14.12)岁,HBV?DNA(7.03±1.19)lg[n/(copies·mL-1)],ALT(146.83±48.26)U/L;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35.57±13.80)岁,HBV?DNA(6.93±1.11)lg[n/(copies·mL-1)],ALT(145.50±46.85)U/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

6、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以柴芍六君子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1)恩替卡韦,每次0.5mg,每天1次,口服。(2)柴芍六君子汤,处方:柴胡9g,白芍、党参、白术各15g,茯苓12g,陈皮、法半夏、炙甘草各6g。加减:胃纳差者,酌加麦芽30g,山楂、神曲各15g,睡眠差者,酌加酸枣仁15g,夜交藤30g;腹胀明显者,酌加川朴、大腹皮、枳壳各15g,青皮10g;黄疸明显者,加茵陈、赤芍各30g,大黄10g。由本院制剂室按协定处方制作方法煎煮制成水剂,每次150mL,

7、每天2次,口服。6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2对照组单纯以恩替卡韦治疗,服用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1.4观察指标(1)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分别检测HBV?DNA定量(PCR法)、肝功能(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2)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胃纳差、睡眠欠佳、腹胀、疲倦乏力、胁肋部疼痛、黄疸等的变化情况,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

8、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责任编辑:)  2治疗结果  2.1两组血清ALT复常率及HBeAg转换率比较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治疗6个月及1年后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年后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