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ID:25738023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2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_第1页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_第2页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_第3页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_第4页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明代书院讲会的新特点  [摘要]“以讲为学”、“以会为学”是王湛之学区别于程朱理学“以学为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正是他们奉“以讲为学”为利器,立书院,联讲会,才鼓荡起百余年的心学思潮。  [关键词]明代书院;以讲为学;以会为学    有关明代书院讲会特点的总结,可以从形上、形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形而上者,约略而言,其大要不外有二:一是讲会友伦、师道并重,进而讲究吾党同志,形成同质性,使其持续发展、结成社团、由

2、学术转向政治等皆得以成为可能;二是讲席虽然轮换,讲会则所共尊,无论由朱转王,还是由王转朱,明代学术谱系之流变,皆在立书院、联讲会中得以完成。形而下者,亦有二端,一是以讲为学、以会为学的讲学方式,二是轮会与联属大会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讨论以讲为学与以会为学的问题。    一以讲为学    聚徒会众,以讲为学,是明代书院讲学的一大特色。但查考明人  二 以会为学    与“以讲为学”相近的表述还有“以会为学”。“以会为学”见王畿《与汪国潭》,其称:  弟春暮赴江西之约,期与东廓、念庵诸兄会于青原、白鹿之间。盖以会为学,务求取善之益,非敢以学为会也

3、。在这里,“以会为学”和“以学为会”相对应,是王畿使用的一个谦词,意在表明他期赴青原会、白鹿洞书院讲会等这类江右著名讲会的崇敬之情。其实无论是“以会为学”,还是“以学为会”,仅是一体两面,只有将两者合而观之,才可获得完全之义。而“会所以讲学明道,非徒崇党与立门户而已也”。会之核心在讲学,在明道,讲学者既可以“以会为学”,又何尝不可以“以学为会”呢?  事实上,王畿一生赴会无数,“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会之于他,讲之于他,已经成为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会而讲之,年逾八十而不止,实乃纯乎天性,自

4、然而然。同时代,像王畿这样的人有很多,如邹守益、钱德洪、王艮等,而学习仿效他们的后学则更多。代代相传,相生相衍,于是以讲为学,随地举会,随缘结会,以会为学,以会证学,赴会订学,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自然演成明代书院讲学的一个持久而特色鲜明的传统。  “以会证学”最原始的表述为“以会证此学”,见查铎万历年间为水西书院讲会所订立的《水西会条》序言中,其称:“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几希者,言此心之灵,只这些子。然人与禽兽之分,实系于此。故能存之,则此心之灵,常为之主。所以参三才而灵万物者以此。不能存之,则中无所主,

5、而恣情纵欲,尚气斗狠,无所不为,名虽为人,实违禽兽不远矣。今语人以禽兽,未有不忿然怒者,乃在于几希之存不存。噫,可畏哉!故学也者,所以存此几希;学矣而有会也者,正求与朋友合并讲明此几希而求存之也。此会之不可以已也。然会以证此学,非必会而后学也。未会之先,用功何如,则于会中商之。既会之后,新得何如,则于会中启之,不徒泛泛浮论,徒长知见。庶乎会可以久,而学可以成也。”  以会证学的例子不少。以王畿为例,他在《松原晤语》中说:“因兄屡书期会,往赴松原新庐,共订所学。……往复证悟,意超如也。”其《书同心册卷》也记录了他和张元汴以会证学的事情,其称:

6、“阳和张子志于圣学有年……期予往会,商订旧学……或发主静翕聚之旨,或申求仁一体之义,或究动静二境得失之机,往复参互,要在不悖师门宗教,诚所谓同心之言矣。”而江右王门弟子在书院开讲会以证师学的事例就更为典型,据记载王门高弟张元冲长期在江西做官,历任江西参政、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抚等职,政事之暇,与同门东廓、念庵、洛村、枫潭诸公“联讲会,以订证文成之学,因辟正学书院于省会,群彦士而修业焉。先生岁时进考,其成喁喁如也。异时名世巨儒,多出其中已。又建怀玉书院于信州,以处湖东诸郡士,且特迎龙溪、绪山两先生递主讲席。江右宗风丕振,遂留绪山卒文成《年谱》

7、之役,相与上下其议论,踰年而竣”。由此可知,南昌正学书院实为江西省会书院,赣省彦士咸集,联讲会而订良知之学;信州怀玉书院则为江右、浙东两省王门弟子共证文成之学的重镇。  以讲为学、以会为学、以会证学,其核心都是讲学,而一旦讲得过多,流而成弊,其结果也就难逃魏校所指之“讲而不学”。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病灶。因此,自王阳明开始,就提出了诸多防范措施,将讲学划为“讲之以口耳”、“讲之以身心”两类,主张轻口耳而重身心,轻讲说言词而重躬身实践,并将其上升为源自孔门之学的是一个重要原则。王阳明曾说:“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

8、口耳,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如此,则知孔门之学矣。”四十余年之后的万历初年,王畿在赴张元忭云门之会时,仍在强调老师的观点,其称:“夫学必讲而后明,务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