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

ID:25764350

大小:6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2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_第1页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_第2页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_第3页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_第4页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环太湖地区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文明起源的作用农业是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探索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需要研究当时社会的农业发展状况。大约在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其最主要的标志,目前可以说得清楚的是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成套农工具。如石质工具有犁形器、称为“破土器”的斜柄刀、耜、铲、“耘田器”、镰、銍等,大都制做精细,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学文化中石质农工具最精良齐全的;另还有角锄和“木千篰”等。从农工具的发达程度可以推测,在距今四五千年间,环太湖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应高于中原、海岱、江汉等

2、地区,无疑也高于辽西、渭河流域、赣江流域、岭南等地区。与此相对应的是,那时的社会发展程度,也以环太湖地区的发展较快。如在距今4800年前,就出现了精雕细刻、型制较为固定、纹饰趋于一统的各种玉器;以及用大批玉器随葬的大墓,如浙江余杭瑶山、反山祭坛墓地,上海青浦福泉山M126、M139墓葬、江苏昆山赵陵山M77等大墓;以莫角山遗址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群等。这些文化遗存突出地体现了其社会可能进入了古国发展阶段的文化特征。良渚文化的农业对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十分显著的。那么,良渚文化的农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涉及到环太湖地

3、区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问题。下面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1.目前尚不能肯定环太湖地区是最初栽培农作物的起源地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大致在距今12000~9000年间。在环太湖地区及钱塘江流域与这个时间段有关的文化遗存,目前见到的主要有太湖三山岛、溧水神仙洞、句容庙家山等地发现的人骨化石、打制石器与陶片。这三处地点发现的文化遗存缺乏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即栽培稻起源的文化特征,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也缺乏栽培稻起源的条件,尤其是缺乏那里在当时有野生稻生长的证据。[i]所以,据目前的发现,尚不能肯定环太湖地区是栽培稻的起源地。2.环太湖地区应有原始

4、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文化遗存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兴起,大概是在距今9000年至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如分布于两湖平原西部的彭头山文化、分布于淮河上游、河南省中南部的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以往,未在环太湖地区发现这时期的文化遗存。我曾依据河姆渡文化所反映的已经初步发展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的面貌,推断在钱塘江流域应存在有与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年代相当的原始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文化遗存。现在看来,位于钱塘江下游、接近杭州湾南岸的萧山跨湖桥遗址第9层文化遗存,其年代处于距今8000~7000多年之间,文化面貌所反映的原始稻作农业

5、经济十分有限,但是其文化特征,尤其是跨湖桥遗址第二次发掘在第9层发现的稻谷及骨耜等,以及其所处的年代,表明其可能处于原始稻作农业兴起阶段的后期。这类文化遗存应是目前探索钱塘江流域及环太湖地区原始稻作农业兴起阶段前期文化遗存的重要基础。即该地区距今8000年以前至9000年间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应在跨湖桥遗址第9层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向前追溯。跨湖桥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与长江中游皂市下层文化的陶器有些许相同的特征,如陶器器形方面有圜底器、平底器、圈足器,而不见三足器,釜、罐、圈足盘为主要器类,圈足盘的圈足部分多见镂孔与彩绘装饰,罐类口沿多

6、见盘口形态,尤其是罐类中双耳在沿与肩部连接的特征等。这些相同的现象也许是说明长江下游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之间存在着的文化联系,也许是反映着因跨湖桥文化遗存与皂市下层文化所处的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及时代而形成的文化上的共同特征。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种跨湖桥文化遗存与皂市下层文化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应是说明跨湖桥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重要证据。由此可进一步推测跨湖桥文化遗存应是承袭本地区的距今9000~8000年的文化遗存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承袭了外区域的距今9000~8000年的文化遗存。在跨湖桥遗址所处的钱塘江流域或环太湖地区地区,

7、应有距今9000~8000年的原始稻作农业及其文化遗存。如果这些推测站得住的话,那么跨湖桥文化遗存的发现,实际上是揭启了环太湖地区及钱塘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研究的序幕。跨湖桥文化遗存是目前所知环太湖地区及钱塘江流域最早的稻作农业文化遗存,为在环太湖地区及钱塘江流域探索稻作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基础。3.距今7000年前后的环太湖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经济可能不占主导地位目前在环太湖地区发现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存,如果暂时不谈年代上有争议的萧山跨湖桥遗址第7~2层的文化遗存,那么主要有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第四文化层和余姚河

8、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B层。罗家角遗址第四层的文化遗存,曾与罗家角遗址第三层的文化遗存合在一起描述。反映其原始稻作农业文化状况的,主要是出土的农作物遗存、石质与骨质工具、家畜骨骼、陶器和房屋建筑遗存等。农作物遗存有稻粒、禾本科花粉、陶片中的稻谷碎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