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

ID:25779064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_第1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_第2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_第3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_第4页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误区中艰难生存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财会论文,..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误区中艰难生存早在东汉许慎就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诠释了“审美”的含义:“羊大为美,通常作为感性的表现。审,采悉也。知寀谛也。”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即欣赏、了解美的对象后,要审慎、深刻的辨别。教学大纲强调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现今的

2、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满堂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放飞想象,挖掘深层智慧,用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笔者曾听过这样两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前者在实施授课过程中场面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以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

3、被老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你会如何应对两个骗子?”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是否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呢?人性之美是否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呢?二、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一位哲人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

4、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学生立场变化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与朗诵,也较有感情,一时蔚然成风,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

5、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1.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2.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

6、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三、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

7、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笔者现任教于初二年级,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

8、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