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

ID:25794955

大小:95.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11-22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_第1页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_第2页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_第3页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_第4页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与中国社会史研究齐步前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也走过了20年的历程。应该说,从社会史发轫之初,对于社会史理论的探索和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同样,对不同时期社会史自身学术史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成果也是接连不断,这种状况反映了社会史学界总结与反思的自觉性①,同时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纵深发展。愚自1982年师从乔志强先生学习中国近代社会史,1985年硕士毕业后成为专业的史学工作者,算来也有20年的时光。从学生到“先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转换,更是一种责任的承接。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

2、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机,撰写这样一篇反思性的文章,权且作为一种“自我反观”。不妥之处,尚请指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就笔者所见,难免挂一漏万,兹列举如下:论文有田居俭《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蔡少卿、孙江《回顾与前瞻——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3期;郭松义《中国社会史研究五十

3、年》,《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蔡少卿、李良玉《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当代社会史研究走向(笔谈)》,《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姚兆余《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常建华

4、《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下),《河北学刊》2004年第1、3期;苏全有、李风华《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反思》,《南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论著中有相关学术史回顾的有周积明、宋德金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常建华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学科内史:“本土化”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政治史范式代表了主流方向,基本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

5、帝反封建“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具体表现为一条线索、两个过程、三次高潮、八大事件的革命史叙事脉络。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两个过程”或许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佳视角,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全面性、复杂性远非革命史研究框架所能承载,况且要全面理解中国革命的过程,不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演变的诸侧面也是不深不透的。所以,如何打破旧的研究模式,建立新的研究框架,这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对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互涉、理论创新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贯穿其中,都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1980年代中国近

6、代社会史的复兴,是在对旧有研究模式的反思、改革开放形势的转变、国外社会史理论的引入以及中国社会史的复兴与重建这样一种纠合的状态下进行的,开展社会史研究适应了学术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复兴之初,中国社会史研究主要目标是“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1986年冯尔康、乔志强、王玉波诸先生几乎同时撰文倡导开展中国社会史的研究①,是年10月第一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对象、范畴、社会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开展社会史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次会议将社会史定位成专门史或一个流派,在研究方法上提出要借鉴社会

7、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看作学术界有计划组织和推动社会史研究活动的开始,对重建和复兴中国社会史研究工作意义重大。②但在一片“史学危机”的氛围中重提社会史研究,人们既感兴奋又感犹疑,既是新奇又是迷惘,对诸如什么是社会史、如何研究社会史等问题还存在困惑和争论③,而这些问题又是必须要解答的。对于社会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在第一届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上就形成了“不可不议,也不可多议”这样一种向前看的策略,认为学科兴起和重建不可不大体规划,但主要应展开社会史具体问题的研究,等到具体问题研究深入开展以后,社会史的理论问题就会容易

8、一些。这一形势其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史研究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的滞后。中国社会史研究固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当年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并不完全等于新时期的“社会史”,二三十年代的一度繁华并不能说明中国社会史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抛却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讨论不论,二三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