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

ID:25846287

大小:6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3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_第1页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_第2页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_第3页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_第4页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摘要:问题是开发智慧、启迪思维的源泉。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问,但随着学龄的增长,那种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却渐行渐远。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静观、静听、静思,变成了不会问、不敢问、无暇问、无疑问、无新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多元评价观。关键词:问题意识教育观教师观课程观评价观简介:袁琨,男,江苏省宿迁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

2、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当代教育家杨福家教授告诫我们:“什么叫学问,就是怎样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由此可见,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的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能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当下课堂应引导学生上课前带着问题进课堂,下课后拽着问题走出教室,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我们今天的课堂却往往是学生无问题,教师用种种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学

3、习情况,如果学生能对答如流,教师就认为所讲的知识学生都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没有问题似乎成为课堂上最理想的现象。到底是谁弄丢了学生的问题?一、功利的教育观——让学生“不会问”教学片断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时,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我是房奴》,内容是关于我国近年来的房价不断攀升,导致年轻人生活不堪重负。紧接着,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想?学生经过看书和讨论,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两个:①我国目前的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②怎样才能抑制房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师:同学们问得很好,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预习,同学

4、们能否说说,导致我国目前房价高的原因有哪些呢?生:①价值决定价格,建造房屋成本的增加,使房价不断攀升;②供求影响价格,目前商品房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仔细研究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得出的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背课文、套公式,学会了按照教师的预设或者教材上的理论去提出问题,然后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而不去想能否提出其它方面的问题,如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去做“房奴”?更不去思考所做出的答案是否符合我国目前房地产的实际。其实,导致中国房价爆涨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特色的按揭、开发商与投机者的炒作等等,这些原因学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但与书本上的理论似乎不符,也不符合

5、平时的答题思路。于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认可,为了考试时得到较高的分数,学生不得不套用平时训练的答题路子,导致答案与实际不相符。应试教育承袭的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理念,导致不少学生认为,读书就是“教、学、考”三位一体的活动,只要记住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解题套路,就能考得好。学生整日陷入“书山题海”之中,一切被“去问题化”了,即便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也已经懒于去思考去分辨。即使在课内外能提出一些标新立异的问题,也难免遭受冷嘲热讽,甚至会被看成另类。这样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显然是在浇灭学生质疑的冲动和热情。当应试成为终极目标时,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就会背离

6、兴趣和特长,背离自身成长的需要,自然也就失去了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问题的冲动,学生自然也就提不出有新意的问题。二、权威的教师观——让学生“不敢问”教学片断二:一位老师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教学时,有几位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似乎在讨论什么问题。下面是师生的一组对话:老师:“有问题的同学请大声提出来。”过了一会,没有一个同学主动提问,但下面嘀咕声音依旧,老师有些不耐烦了。老师::“你有何问题要问的?”(提问其中嘀咕的一位学生)生(小声):“生产是消费的动力,消费又是生产的动力,怎么都是动力呀?”老师:“请你看清楚了,一个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另一个消费是生产

7、的动力,你说二者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老师:“那你举个例子看看,哪里不一样?”生:“老师:“你根本就不懂,要好好听课,不要在那里乱讲话。”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能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能循循善诱,而是采取步步紧逼的反问式,是学生“不敢问”进而“没问题”的重要原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习惯于扮演“知识传授者”、“知识权威者”角色,把持着课堂讲坛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生作为知识的“存储器”,总是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执行者的地位。昔日的师道尊严被异化为教师权威和课堂专制。教师是垄断知识的权威,往往居高临下,容不得学生反驳与质疑。课堂上缺

8、乏教学民主、师生平等,更未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大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