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

ID:25866377

大小:11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3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基础.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学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2.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3.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5.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6.王实甫“花间美人”,除《西厢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丽春堂》、《破窑记》等。7.《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2、8.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9.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10.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1.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雄奇飞动,但诡异晦涩。一、散曲(一)解释: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由于散曲

3、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二)散曲体制: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天净沙秋思》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南吕·一枝花〕《不

4、伏老》3.带过曲。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二、元杂剧(一)解释:元代的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歌曲、宾白、舞台、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三类。(二)元杂剧体制: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一般是以四

5、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剧末加题目正名。1)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同时也是音乐单元,相当于现代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的作用是让两折间的联系更紧密,相当于过渡段,只有一个。位置不固定的叫“过场楔子”,置首的是“开场楔子”。放在杂剧结尾处,往往用两句或八句的对句,概括全剧的内容以结束全剧,叫做题目正名。2)唱词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采用旦本或末本的演唱体制,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3)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

6、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4)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5)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以此把剧中各种人物分为若干类型,以便于带有程式化的表演。a.末:指男性演员,分正末、小末。b.旦:指女性演员,正旦(主角),贴旦(一般丫鬟),荼旦(坏女人),小旦。c.净:大花脸,性情刚烈的人和小丑。(三)北方元杂剧文化圈(作家作品)1.元杂剧还有不少作品取材于历史和前人之作,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原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赵世家

7、》,16尚忠贤的杂剧《柳毅传书》在唐人小说《柳毅传》基础上写成,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最早见于汉刘向的《列女传》,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塑造了平民张撇古和清官包拯的形象,是元杂剧中著名的包公戏。1.康进之和高文秀是有代表性的“水浒戏”作家,康进之地《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中最优秀的作品;高秀文有“小汉卿”之称,作品数量仅次于关汉卿;他编的水浒戏最多,现仅存《双献功》。2.杨显之,与关汉卿同时,且为“莫逆之交”,因其善于修改杂剧作品,被朋友戏称为“杨补丁”,著有《临江驿潇湘夜秋雨》,简称《潇湘夜雨》,这是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一部写男子负心的作品。3.后期(杂剧南移后)杂

8、剧作家中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