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ID:25918888

大小:438.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1-23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_第1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_第2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_第3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_第4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2015.1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之一,是医院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健全输液管理制度1、 临床上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 (1) 护理人员输液安全意识淡薄a、错误输注药物b、查对制度执行力度不够(2)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不规范a、静脉操作流程不严谨b、操作中未注重人文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2、 加强输液安全防范意识规范(1)强化护理安全与法律知识教育(2)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3)加强护士用药知识学习(4)积极推行静脉药物集中配置(5)做到

2、勤巡视、细观察,认真交代做好记录(6)环境温度较低时,应注意保暖(7)熟悉掌握穿刺技术一、输液器材的发展1、头皮针:留置时间:大约2—4h(1957年发明的)2、留置针:留置时间:3—5天3、中心静脉导管(CVC):留置时间:2周4、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5、输液港(VPA):可长期留置或不确定。其它:输液夹、精密输液器、微量注射泵、便携式输液泵三、静脉输液风险因素治疗车封闭式与开放式。药物自身有危险致反应源。光线、灰尘、垃圾、液体瓶口消毒与否等等。环境因素设备因素人员因素药物因素戴口罩、注意无菌技术。患者因素职业因素体质差、过敏体质、药品蓄积等。四、静脉输液并发症1、外渗、渗漏1、外渗、

3、渗漏1、外渗、渗漏2、静脉炎3、发热反应4、空气栓塞5、急性肺水肿6、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四、静脉输液并发症(一)外渗、渗漏临床表现:皮肤发白或半透明或水肿,伴有疼痛,皮肤紧绷,有渗出,(或)皮肤变色、有瘀伤、血肿胀等。四、静脉输液并发症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级别渗出、外渗临床表现0没有症状1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3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4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

4、重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的液体渗出。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1.输液中有肿胀及急性烧灼痛。2.外渗部位形成硬结,严重出现簇庖疹及水疱、溃疡或斑块,在溃疡或斑块下面可见组织坏死。3.溃疡、斑块部位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4.关节僵硬、活动受限。静脉外渗的处理1.热敷:较多学者报道,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盐酸氨芥等。2.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3.药物湿敷。临床上最常用硫酸镁进行各种药物外渗的湿敷。有临床试验报道:

5、红花醇+654-2+黄连黄柏+3%硼酸+复方丹参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4.拮抗处理。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外渗可采用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注射,高渗液用透明质酸酶等。预防药物外渗的方法1.用适量的液体稀释药液,避免浓度过高。2.化疗前应该识别了解所输入药物的性质,对局部和静脉刺激程度。3.正确评估所选择的静脉和穿刺的部位。4.在输入药物前要抽回血来证明静脉是否通畅,由另外一名护士确认被穿刺的静脉是否正常,正常后方可注药。5.给药过程中不断观察静脉情况,不断询问病人穿刺处有无疼痛和烧灼感,对于言障碍、意识欠清患者重点关注。预防药物外渗的方法

6、6.通过莫非氏滴管时不要给予压力。7.对腋窝手术后上肢水肿的病人不选择患肢静脉给药。8.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的病人应该选择下肢静脉。9.先输入非刺激性和非发疱剂药物;如果都是刺激性和发疱剂药物,应该先输入稀释较少的药物。两种药物之间要给予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体。10.让患者了解药物外渗的症状,主动参与早期观察,对预防药物外渗有积极作用。(二)静脉炎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美国护理学会4级分级标准0级输液部位无红、肿、热、痛及不适感觉1级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级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

7、及硬结3级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改变,可触及硬结(二)静脉炎2、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药物及注射用物均符合操作要求,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2)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输注速度要慢。(3)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4)对长期静脉输液者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有留置针的患者,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5)加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