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

ID:39561233

大小:35.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06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_第1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_第2页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_第3页
资源描述: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及风险防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概念静脉输液是指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药物外渗分类:非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化学药物外渗-药物的种类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

2、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疱和坏死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露或伴感染药物外渗

3、发生原因:1、患者因素(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2、药物因素主

4、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护理对策: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

5、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3、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甘露醇一旦发生渗漏后,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针对损伤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护理措施

6、:1、热敷: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液消散吸收。20%甘露醇渗漏引起的组织损伤可采用654-2湿敷,配合酚妥拉明局封效果好,也可采用50%硫酸镁湿敷。2、封闭疗法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常用0.25%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封闭。3、中西药制剂依照中医祛瘀活血消肿方法制成的中药制剂,对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好。如:烫伤膏外涂肿胀部位治疗输液外漏效果好。4、照射疗法可用红外线照射10分钟左右,使局部组织干燥,用浸有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的纱布敷于外渗处,在用紫外线照射20分钟左右,每天2~3次,可达到预防感染、抗炎收敛,促进微循环的效果。药物外渗

7、发生原因1、病理因素:由于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和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养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此时选择粗直的血管,两人操作,用5ml注射器,接4号半的头皮针头,边穿刺边抽回血,防止假性堵塞,此法成功率较高。2、机械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可采用留置针。3、药物因素: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4、穿刺部位不当:如耳后,枕静脉,可逆向穿刺,指导家长适当的约束患儿,可抱起,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