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ID:25921709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3

上传者:U-991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_第1页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_第2页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_第3页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_第4页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从对调查性报道的相关调查看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摘要 2008年9月,“中国调查性报道研究”课题组在1100名人群中主要针对调查性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国,调查性报道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但是,其关注度和受众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调查性报道 调查 关注度 满意度  一、调查背景    在中国,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广泛关注。   调查性报道这一报道形式在19世纪末期以上海《申报》为代表的中文商业报刊中就已经隐约可见。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舆论监督空间的日益拓宽,调查性报道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这一报道形式开始在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中蓬勃发展起来。《大河报》、《南方都市报》、《财经》等报刊因为刊登调查性报道而声名鹊起。《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新闻纵横》等栏目的兴办增强了所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中国,调查性报道以它敏锐的社会触角感受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关注着深刻的社会问题,点滴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  2007年5月,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部分教师为主体组成的课题组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调查性报道》得到立项。课题组辨析了调查性报道的概念,梳理了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源流,比较了中外调查性报道的异同,探讨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和写作规律,并且对这一报道形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了解社会公众对这一报道形式的关注程度和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力,2008年9月,课题组在1100名人群中进行了相关调查。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张,收回1000张,有效问卷997张。调查在普通人群和大学生人群中分别进行。在普通人群中一共收回580张,其中男性339张,女性231张,有10张没有注明性别。在大学生人群中一共收回了420张,其中男生63张,女生354张,3张废表。课题组的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公众认为调查性报道是否重要;二是公众对这一报道形式的关注程度;三是公众对这一报道形式的满意程度。    1 调查性报道的重要度调查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84.2%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在受调查的普通人群中,有76.9%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认为调查性报道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79.9%。  另外,课题组还对调查性报道重要的原因进行了调查,课题组给出了五个选项:维护了群众利益,能够体现记者的素质,社会影响大和关注度高,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选项是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调查性报道重要的人群中,有54.2%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维护了公众利益,有6.2%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能够体现记者的素质,有41.1%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社会影响大,关注度高,还有49.2%的人认为调查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    2 调查性报道的关注度调查   调查显示,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经常阅读和收看这一报道的人数占总数的20.9%,在普通人群中,有30.3%的人经常阅读和收看这一报道,经常阅读和收看这一报道的人数占到了总数的26.4%。在大学生人群中,阅读和收看此类报道一般的有44.8%,在普通人群中是47.1%,阅读和收看此类报道一般的占总人数的46l%。这一数字显示调查性报道的受关注程度不高。  虽然调查性报道整体受关注度有待于提高,但是调查显示一些调查性报道的电视栏目受到了观众喜爱。《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是中央电视台经常播出调查性报道的栏目。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48.9%的人经常收看这三种电视节目,在受调查的普通人群中,有61.9%的人经常收看这三种电视节目,经常收看这三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56.5%。在这三种电视节目中,《焦点访谈》节目的受关注度最高,在大学生人群中有39.1%的人经常收看这一电视栏目,在普通人群中有49%的人经常收看,经常收看《焦点访谈》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4.9%。《新闻调查》是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性栏目,在大学生人群中,有13.4%的人经常收看这一栏目,在普通人群中,有25.2%的人经常收看,经常收看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3%。   与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相对应,广播调查性报道栏目的收听率有待于提高。在大学生人群中,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的人占14.6%;在普通人群中,经常收听《新闻纵横》栏目的人占15.2%,经常收听这一栏目的广播听众只占被调查总数的14.9%。  3 调查性报道的满意度调查  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15.8的人表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在普通人群中,有24.8%的人表示满意或者比较满意,满意或者比较满意的人数占了总数的21.1%。认为调查性报道现状一般的在大学生人群中占57.1%,在普通人群中占50%,占总人数的53%。在大学生人群中,有24%的人对这一报道现状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数字是21.2%,总体来说,有22.4%的人对调查性报道的现状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调查性报道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公众也对它比较关注,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公众对其满意度还不高,有待调查记者进一步改进。三、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众认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在新闻的价值要素中,重要性是一个主要方面,它体现的是新闻事实和受众之间存在一种利害关系。调查性报道揭露的是被掩盖的新闻事实,其中很多是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因此调查性报道和公众之间存在紧密的利害关系,所以在认为调查性报道重要的人群中,有54.2%的人是因为调查性报道维护了公众利益才做出了相应选择。  虽然公众认为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程度较高,但是其相应的关注程度并不高。课题组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相关栏目数量较少。调查性报道是一种高成本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高层本首先体现在它的投入上。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该栏目设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采用双机拍摄,减少现场信息的流失,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以前中央电视台除了拍一些大的纪录片,一般很少用专业录音,都是摄像兼职,而《新闻调查》的录音全是电影学院录音系的科班出身。如此专业化的团队,即使在中央电视台也是比较少见的。另外,调查性报道的周期也较长,一般的报道少则半月,多则数月,有的甚至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对“冠生园”事件调查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造成调查性报道栏目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风险较大。调查性报道主要是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展开的调查,其核心是对侵害公众利益行为的舆论揭露。目前,开展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是并不尽如人意,尤其相关法律的缺失更给调查性报道增添了行动障碍,很多时候,调查记者经过长时间调查采访形成的报道却不能正常播出。在《新闻调查》记者柴静的博客里就披露过这样一件事。2003年,《新闻调查》曾经就举报人李玉春因为揭露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的腐败案件而受到打击报复一事做过一期节目,但是当这期节目完成后却被贴上橙色标签,放进了未播出节目库。柴静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们只是记者,我们做的只能是制作一期尽可能忠于事实的节目。然后,播出它。但是,有时这一点也做不到……李玉春给我发过一条短信‘我曾经以为找到你们的办公室,就找到了公正和希望’……。”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无奈。《新闻调查》中不能正常播出的节目约占所有节目的10%,包括该栏目制作的第一期节目《西古县村纪事》也是一段幕后的历史。   二是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正对包括调查性报道在内的严肃节目形成巨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大背景下,人们的对媒体的接受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通俗化的倾向,由此导致在新闻节目中娱乐化元素越来越多,包括调查性报道在内的传统新闻节目面临严峻的挑战。《新闻调查》栏目在刚创办时,在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中,《新闻调查》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周五黄金时段。2003年,随着央视一套节目定位和编排模式的改变,九点黄金时段让位于电视剧节目,《新闻调查》也被调到晚间22:35时段,节目收视率较以前有明显下降。  最后,受众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满意度还不高,只有21.1%的人选择了满意或者比较满意。中国的调查新闻事业滥觞于19世纪70年代《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连续报道,经过了百余年发展后,调查性新闻事业在中国已经蓬勃发展起来,但是和一些国家的调查性报道相比,中国的这一报道还需要改进,比如调查记者的独立性需要进一步增强,缺少完整和成熟的调查技术,舆论监督面相对偏狭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调查性报道的满意度。  总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它维护了公众的权益,是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需要进一步从调查方式、栏目设置等方面对其进行改进,来提高其关注度和影响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