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

ID:25961966

大小:93.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3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_第1页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_第2页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_第3页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_第4页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阅读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新课标高三文学作品阅读考点精讲文学作品的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侧重于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类型。纵观历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并非年年出现,而是与社科文阅读不规则的交替出现。近年有逐渐加强文学作品阅读的趋势。2000年春季高考到今年高考连续出现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且命题的着眼点、立意、风格自成特色。文学作品阅读题的题型以填空、简答、多项选择为主。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查:一、词句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在科技文和社科文阅读中均有,但文学作品阅读中“词含义的理解和分析”则更多地与文学作品

2、的形象、意境、主题、艺术特色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二、形象的感知和概括文学作品就是以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艺术形象,命题者都会依据不同的文学样式,抓住其形象特征来设置题目。散文常以“形”、“神”结合的角度来命题,小说重在感知人物形象,戏剧则以戏剧冲突及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为重点来进行考查。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等,这些都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重要考点。同时,对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是其他考点如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有效

3、途径。四、主旨的把握与评价历年的高考题都有这个考点的相关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向有两种:一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二是对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五、层次的分析和思路的理解这一内容常常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其他任务如主题把握、内容要点概括、表现技巧赏析的途径或手段或切入点。考查中常将层次的分析和思想理解糅合在语句理解、主题把握、文章分析等其他考点中。六、表现技巧的理解与鉴赏历年的高考题也都有这个考点的相关题目。文章的表现技巧,指文章是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内容的。具体地说,主要有表达

4、方式、表现手法、材料安排、行文结构以及意境创设、人物形象塑造、修辞运用等。考题精析[例1]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大地山河(茅盾)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暮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

5、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12人教新课标高三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

6、可以徒涉的。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千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

7、,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涯,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而起”。②向来都

8、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