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ID:26060605

大小:51.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4

《湖心亭看雪》赏析_第1页
《湖心亭看雪》赏析_第2页
《湖心亭看雪》赏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场行为艺术中的三次心灵对话——《湖心亭看雪》赏析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行为的艺术家,屈原吟楚辞投汨罗,太史公披腐刑著史记,姜太公钓鱼,严子陵避官,阮籍放歌,李白纵酒,陶潜归隐……他们的行为不仅是标榜一份清高更是力践一种拔俗。张岱,晚明才子,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早年品艺读书,寄情山水,悠游卒岁。年至五十,身经离乱,抗清不得遂避迹山居。其散文小品描叙山光水色,民风民俗,抒写真情真性,展现了他丰美的内心世界。他的一生与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晚明思想解放人性回归的艺术实践。朱光潜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

2、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的人;另一种则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的人。他称后者是俗人,前者是艺术家。而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称自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蛮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以此看来,张岱完全可以算作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行为的艺术家。《湖心亭看雪》便是他对自己一场行为艺术的真实再现。此文堪称张岱小品文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审美情趣构筑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况味:在苍茫如太虚之初的雪景中完成了他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的三次心灵对

3、话。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传统文学中不乏文人墨客赏雪咏雪的风雅韵事,但惟有张岱与众不同。他偏偏选择了最寒冷的时间,“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其时“湖上人鸟声俱绝”一片凄清孤寂。这还不算,他又刻意“独往湖心亭看雪”。邀友同行当非难事,然而他偏要“独”行,而且赏雪的地点定在“湖心亭”,这无异于将自己放逐于孤独之中。或许他正是想借这种苍茫寂寥的天地为自己的心灵营造一个完整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孤怀雅兴。显然,这已不仅是赏雪,他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极致,超越于尘世,标高于现实,成为一种行为之艺术。于是我们在

4、他简洁的叙事中,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茫茫的黑暗中在无边的雪地里踽踽独行。或许惟有孤独才能给心灵以充分的自由,但他究竟在和自己做怎样的对话呢?在空灵中与自然对话。《湖心亭看雪》历来倍受推崇的是对雪景的这段描写:“3/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大胆重复,一气呵成,自上而下,绘出“雾凇沆砀”的迷蒙全景,画面开阔,意境旷远。再点以长堤、圆亭、扁舟,疏落有致,丰而不满,构筑了散淡空灵的意境。恰如元人倪赞的写意山水画,不着一

5、字粉黛,简洁清淡,素净脱俗。这段文字全用白描,与画面意境相符,皆以简为美,以虚为美。留白处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而张岱不仅是这幅画的欣赏者,更是这幅画的创作者:他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这种美,更以发现美的行为创造了这种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假如没有人的参与,自然界的美就等于不存在。人,是这幅画卷中最重要的一笔,人的活动为这幅画卷注入了灵性,赋予它艺术的生命。而置身其间,天地之苍茫,生命之短暂,个体之渺小,又必然触动敏感者的灵魂,引发他的思考。叔本华说:“美丽的风景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和净化我们的思想。”无怪乎子

6、临川上会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作为这“两三粒”中的一“粒”,张岱在一片空灵中走进了与自然的对话。在淡定中与社会对话。初读此文有许多人对文章的第二段不甚理解,其实,这一部分正是此文的重点,披文入情,我们便能窥见作者曲折含蓄的情思。人是自然之子,更是社会的产物,自然能让我们升华澄净,但最终却必须立足社会,回归到与社会的对话中。张岱独自出游,本是欲借质洁无暇的山水排遣满怀郁闷孤寂之情,不意亭中竟已有赏雪饮酒之人。萍水相逢却心意相通,寂寥情怀立即充盈起来。古来文士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操守的高洁,常将知己视作千金。作者一生特立独

7、行,孤高自赏,不愿与流俗为伍,始终以看客的姿态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而此时竟然遇到“与我心有戚戚焉”之人,岂能不喜出望外?酒逢知己千杯少,有“强饮三大白”为证。然而,作者的审美情感依然含蓄不张扬,只言“客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则借客之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情感在此处起了第一次波澜。作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他能以鉴赏的眼光将社会中的一切纳入欣赏范围,他理解社会,而社会并不完全理解他。芸芸众生何人会“独行”意?无怪乎他会将这二人视作同侪知己,犹如他在《西湖七月半》中所称之“吾辈”。于是才有“问姓氏”之举,不意却

8、是“客此”3/3的他乡人!失落与怅惘可想而知,他的情感再一次起了波澜。从他与金陵客的这种神交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与社会的对话姿态:清高却不免孤独。因而潜意识中他充了满对理解的渴望与珍惜。然而,诚如朱光潜所言,社会上既有金陵客这样的雅士,更多的却是俗人。张岱刚与金陵客挥手作别,就马上跌入了无奈的现实社会,而他与社会的这一阶层的对话则难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