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ID:26089808

大小:2.68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8-11-24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0前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研究及油气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预测有利勘探区,提高选择勘探目标的精确性和效率,必须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必须分析油气成藏的全部过程和根本机理。因此,自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石油地质学界的一大难题。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因此,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对于推动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有效解决当前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难题,提高油气藏定量评价和预测及石油工业的增储上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理论”,进行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怀特,1861)。(2)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

3、、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断地下油、气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Hubbert,1953),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3)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促使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研究油气成藏机理。1.2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主要表现在:(1)有机地球化学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

4、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Tissot等,1978;Durand,1980)。(2)研究了成藏过程中油气的二次运移和聚集机理,在油气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阻力、运移通道、方向、距离以及运移时间和运聚效率等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Schowalter(1979)系统地研究了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机理,讨论了岩石的孔隙结构、烃—水界面张力、岩石的润湿性和毛细管力等对油气运移和圈闭的作用原理(Schowalter,1979)。Cordell(1976)和Roberts(1980)提出了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渗滤作用机理(Cordell,

5、1976;Roberts,1980),而Chapman(1982)提出了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排替作用机理(Chapman,1982)。进一步认识到水动力对油气成藏形成、保存和破坏构成重要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Toth等(1980)建立了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基础上的重力穿层流动的石油运移和聚集理论(Toth等,1980),将沉积盆地区域水动力场分布和演化与石油的运移和聚集有机结合起来。(3)系统地研究了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指出在一个能形成油气藏的圈闭中,充足的油来源和有效的圈闭是油气成藏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其中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应关

6、系,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的相应关系,以及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4)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以及世界其它陆相盆地大、中型或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证明了陆相地层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质堆积、转化、运移,并形成较大型油气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建立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研究了陆相油气成藏机理,在陆相油气生成,陆相储集层发育、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类型与分布,以及油气藏形成特点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结果。1.3第三阶段(80年代初-现在)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运用先进的油气勘探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物理模拟技术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的各项条件、机制和它们之间的有机配合,主

7、要表现在:(1)以热力(地温场)为成烃主控因素,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有机质的丰度、类型、成熟度、成熟门限、石油窗以及油气生成化学动力学机制。(2)油气初次运移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对排烃机理的实验分析以及实验模拟研究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耦合压实史、超压形成史、热史和烃类生成史,重建排烃过程(Ungerer,1990;Welte,1987;王新洲等,1996)。(3)将流体势分析引入到含油气盆地分析,通过盆地模拟,进行含油气盆地范围内的地下流体运动的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并结合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以及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条件,进行成藏过程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