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ID:26138968

大小:7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5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_第1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_第2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_第3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_第4页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自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政治的理想目标。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人是生而自由的①,人的主体性及其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化的认知能力和实.L.践能力,使人不仅把自由看作是人的天性和至高价值,而且也成为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准绳和权利规则的基础。然而,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天性自由的人在现实社会始终处在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实现解放成为人的奋斗历程。自由  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自由与解放: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 自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社会政治的理想目标。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人是生而自由的①,人的主体性及其

2、所具有的自我完善化的认知能力和实.L.践能力,使人不仅把自由看作是人的天性和至高价值,而且也成为社会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准绳和权利规则的基础。然而,人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天性自由的人在现实社会始终处在困境之中,走出困境,实现解放成为人的奋斗历程。自由困境解放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链条。在西方,这一问题的起根发苗是柏拉图的囚徒解放理论。古代社会理想的公民自由成为柏拉图所设想的古代政治共同体的追求目标,然而现实中,人们被置于囚徒困境中。囚徒困境成为解放的障碍,既蕴含着对解放本质的理解,也揭示了解放的前提条件、基本诉求和内在程序。囚徒困境根源于自然束缚洞穴和锁

3、链、人的自我束缚灵魂不能转向和政治束缚无知群体之间的互动形成的虚假荣誉,由此,柏拉图提出了囚徒个人解放和囚徒群体解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的核心是囚徒成为哲人的问题,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后者是哲人重返洞内去拯救其他囚徒,主要是政治自由问题。柏拉图也探索了解放的可能性问题,提出了解放的理想性和相对性的观点。柏拉图也提出了通过精英归真的自我解放和通过启蒙的社会解放这两种途径、两种境界和两种后果,试图实现两者的至善的统一。  从西方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柏拉图囚徒解放学说确定了后来西方政治哲学特别是解放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流思想路线,特别在自由理念、解放理论的生发点和实践

4、解决方案上提供了营养要素。寻求精神迷途与政治迷途的归真与超越,在困境的人生、破碎的政治社会与人的自由之间架构桥梁,构成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根本区别的观点,使其政治哲学更倾向于实践性,不过其政治著作中常常采用辩证论方法这一点与柏拉图的对话录不说是形似也颇为神似。  (注:[美]列奥•斯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126页。)在《国家篇》和《法律篇》中,西塞罗运用对话形式,强调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人的本质中寻求正义本质的解释,③参见,[古罗马]西

5、塞罗著,沈叔平等译:《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7、158页。)并诉诸于自然的最高的理性③。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和阿尔法拉比哲学所确定的信仰获救道路,洛克等人的民主道路,卢梭的人民主权道路,康德的启蒙道路,黑格尔的国家整合道路,马克思的阶级革命道路,密尔的功利主义道路,罗尔斯的正义道路,在柏拉图的解放理论中都有思想萌芽。总而言之,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意志主义等政治理念,无论对自由的现实主义理解还是理想主义理解,都能在柏拉图的解放理论中找到根基。后现代主义在解构古典思想的过程中,使时代精神萎弱、迷惘,张弛于外在性的世界中。开放

6、社会的主张和集权乌托邦主义尽管对立,却不约而同地攻击柏拉图思想。这些情况说明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当代具有活的精神意义。    一、作为理论预设的囚徒困境    柏拉图相信逻各斯的力量,凭借哲学言辞来支撑和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必然性。从思想逻辑上看,为了解决希腊古典社会的政治选择问题,柏拉图提出了正义城邦概念,并把它作为社会的价值诉求和理想目标。这导致了柏拉图在理论上预设囚徒困境这一前提,因此才有了人的解放和建构正义城邦的问题。  囚徒困境把世界二分化,分为洞内和洞外、现实与理想。柏拉图坚持,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囚徒困境具有必然性、普遍性、永恒性和不可解除性;但对少数人

7、来说,他肯定其获得解放的偶然性、特殊性、暂时性和可能性。许多学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这种区分,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感性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本质世界的区分;有的学者从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角度来理解,把洞内与洞外理解为诉求利益的狭隘的政治社会与追求智慧的超越性的哲学世界。事实上,柏拉图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区分是复杂的,不仅仅包含一种内容,主要是运用矛盾方法,在非至善性世界与至善性世界这一基本区分的前提下,来阐释这两个世界的区别和联系的,把它们理解为封闭世界与开放世界、无知与有知、未受教育的与受过教育的、自在的束缚与自为的解放、虚幻的感觉世界与真实的理性世界、追

8、求世俗愉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