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

ID:2614259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_第1页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_第2页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_第3页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_第4页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德与自然:理学中的性情之辩——以元儒吴澄为例的分析提要:本文通过对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有关人性论观点的分析,透视了理学中的性情之辩的实质即道德与自然、体与用的关系。吴澄一方面继承了宋儒性体情用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对性情作了双重理解。在如何处理情的问题上,吴澄像大多数理学家一样主张“性其情”而反对“情其性”,表现出强烈的理性主义立场。关键词:性体情用、四端、七情、性其情、情其性如果说,对人性中的性与气因素的考察属于人性论中的应然与实然、先天与后天之辩,那么,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则可以说是人性论中的体与用、道德与自然之辩。所有这些都丰

2、富了对人性的认识,改变了传统性一元论描绘的单面人性形象。一自程颐提出“性即理”的命题后,这一思想为理学家普遍接受。在天为理,在人为性,对应于天的元亨利贞,性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智。这种新的人性理论把孟子的性善论置于一个更原始更神圣从而更牢固的基础——天道之上。孟子诉诸四端的论证策略在宋儒那里基本上被放弃,后者且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四端与四德的关系,这就是性体情用的观念。孟子认为,仁义礼智体现于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3、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里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就是仁义礼智,更为严谨的表述是说它们是仁义礼智之端[1],即所谓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在解释这段话时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孟子集注》卷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以

4、仁义礼智为性之内容,此是孟子题中之义;而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情,却是孟子言所未到处,乃宋儒之发挥。经朱熹的解释,四端说就包含这样的意思:情为性之端,性为本体,情为发用。性为情之根据,情生于性,这种思想,虽然是宋儒对孟子的发挥,但也并非完全是宋儒的杜撰。近年湖北郭店出土的一批先秦儒家三虽然理学未能统一有关情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以四端为情的用法远不及以七情为情的用法普遍。一个明显证据是:当理学讨论如何处理情这个情论的另一重要问题时,他们所说的情不是指四端而是指七情。理学对待情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可以程颢为代表,是主张有情而无

5、情;一种可以朱熹为代表,是主张节情。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二程集》,第460页)程颢强调情感的反应不仅要自然(即所谓情顺万物),而且要合乎当然(即圣人之喜怒以物之当喜当怒)。实际上,程颢是要求以情从理、以理化情。与“情顺万

6、物而无情”的思想接近的,在前有王弼的“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魏书·王弼传》),在后有王阳明的“七情不可有所著”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传习录下》)。朱熹则谨守《中庸》“发而皆中节”之说,不主张无情,他认为:“有是形,则有是心;而心之所得乎天之理,则谓之性;性之所感于物而动,则谓之情。是三者,人皆有之,不以圣凡为有无也。但圣人则气清而心正,故性全而情不乱耳。学者则当存

7、心以养性而节其情也。今以圣人为无心,而遂以为心不可以须臾有事,然则天之所以与我者,何为而独有此赘物乎?”(《答徐景光》)心性情,人皆有之,圣人只是情不乱而已。修养的功夫主要在于存心养性而节其情。所谓圣人无心,不是指心无感应。无论是节情说,还是有情而无情说,所讨论的情事实上都不是四端之情,也不可能是四端之情。四端之情,在理学看来,扩充尚且不及,更遑论节之无之。吴澄关于情的态度是主张当“性其情”而不使“情其性”:约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悲欲十者之情,而归之于礼义智仁四者之性,所以性其情,而不使情其性也。(邬均兄弟字说,7:6b)这里所说

8、的情是以七情为主的十情,而不是四端之情。如果是后者,也就不存在约而归之的问题,而应当说扩而充之、充而至之。约情以归性就是所谓性其情。约谓约束,约情以归性意即将情的活动约束在性所允许的范围内,而性代表着天理,因此,约情以归性,实际上就是要求以情从理、以理节情。性其情的性字作动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