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

ID:26143589

大小:5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4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_第1页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_第2页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_第3页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_第4页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卫弥夏著,瞿旭彤译(海德堡大学宗教系,德国海德堡)摘要:文章介绍了尼采宗教优其是犹太-基督宗教)批判的主要论点,并且表明,这一批判揭示出了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道德取向。作者认为,一方面,尼采的批判未能看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一形而上学既能顾及尼采的大部分关注,又未放弃一种哲学的、甚至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取向;另一方面,尼采也未能充分理解,在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之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法律的、甚至政治的理性和权力结构,这种理性和权力结构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思想,直到如今,还在西方人

2、道主义的道德织体中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伦理支柱。关键词:尼采;宗教批判;形而上学;伦理支柱本文将向大家介绍尼采宗教批判及其犹太-基督教批判的主要论点。与此同时,我试图指出,尼采的宗教批判,批判的不仅仅是宗教,他还力图揭示出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的道德取向。尼采注意到,在西方的宗教取向及其关于实在与真理的一般思考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联盟关系。他还发现,在认的)宗教心态、及其行为与奋争的道德取向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深层次的联盟关系。在尼采眼中,上述两种联盟不仅糟糕透顶,而且会致人死地。他指出,在西方,举凡宗教的、哲学的、形而

3、上学的和道德的取向,无一不受基督教及其世界观与认识论的毒害。正是基督教在宗教的、哲学的和伦理的取向方面的努力,导致了一种极度的方向迷失和取向错误,从而使得虚无主义由此滋生。所谓虚无主义,即“最高价值的自贬自损”。目标的普遍缺失,侵蚀了所有的心灵:“关于‘为什么’的问题找不到任何答案。”①更高理智(的人)洞察到这些,而那些更低理智(的人)却被种种重要程度不一的“发展”欺骗和蒙蔽。这些更低的心灵相信“进步”②。而在“更高的理智层面”,堕落的征兆已被察觉和洞悉:就价值的所有衡量系统而言,不安无处不在。恐惧四处蔓延,我们可能不得不与一种普遍的“陡劳无功”生活

4、在一起。这恰恰就是虚无主义。①参《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第3章片断,载于《尼采遗作:1585-1887年》,《尼采全集》(批判研究版)第12卷,第292-293页。②据尼采残篇,相信进步的人以为生命庄活在不断上升,其实这只不过是自我欺骗而已。出处同上。——中译注尼采这种关于虚无主义的强硬修辞,如今鲜有共鸣。但是,他的立场在现今却颇为流行,特别是在欧洲顶尖的学术圈内。他本人则可能是当下学界最受欢迎的西方古典哲学家。哈贝马斯(JuergenHabeoas)甚至将他称为“通往后现代的枢纽”①②。正如我将要论证的,尼采确实是一位通向我所谓的“破而不立的后现代主

5、义”的引导者。尼采不仅察觉到古代哲学和中世纪思想的决定性弱点,也洞观到典型的欧洲现代思维方式中的关键性缺陷。在尼采的心灵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对许多当代知识分子来说,他对欧洲哲学、宗教特别是基督教的批判,为何如此令人着迷?接下来,我将向你们简要描述:在对西方基督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一般的认知与道德心态的诊断中,尼采所展示出的强度与力度。不过,针对这些强有力的批判,我还将就其中的局限做出诊断。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将指出,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既没有也未能看到:在现代,特别是在20世纪,随着人类心智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即一种普遍理论(general

6、theory),这种理论既能顾及尼采的大部分关注,又未放弃一种哲学的、甚至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取向。此外,我还将指出,尼采未能充分理解:在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之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法律的甚至政治的合理性和权力结构。这种合理性③和权力结构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思想,直到如今,还在西方人道主义的道德织体中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伦理支柱。①哈贝马斯(JuergenHabeoas):《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探讨:十二次演讲》(DerphilosophischeDiskursderModemeZwoelfVorlesungen,Frankfurt:Suhrka

7、mp,1985),第104页。(此书由哈贝马斯的学生曹卫东等人译成中文:《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人文与社会译丛,刘东主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笔者手头没有此译本。翻译过程均未参考相关中译本,下同,不再作注。笔者将书名译成“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探讨”的理由,可参本书前言:“因此,新结构主义之理性批判所带来的挑战,构成了我如下工作的出发视角,即,我试图逐步重构关于现代的哲学探讨(Diskurs)。在这样的探讨中,现代性从18世纪晚期开始成为哲学的议题。”上引德文版,第7页。另外,“Diskurs”或许不必按照所谓通例译为“话语”。“dieMode

8、me”可译成“现代”或“现代性”,“dieModemitaet”只当译成“现代性”。——中译注)②此语出自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