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ID:26180181

大小:5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5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_第1页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_第2页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_第3页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_第4页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武汉市碳排放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分解研究袁洋(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测算的武汉市1996-2011年碳排放量基于14个主要碳源,包含三次产业。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武汉市碳排放呈现“平稳-上升-平稳-波动”的四阶段特征。并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四个影响因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因素对武汉市碳排放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经济因素与人口规模因素则对武汉市碳排放有较强推动作用。最后据此提出推进武汉市碳减排的对策建议。..关键词:LMDI模型;碳排放;武汉市;因素分解中图分类号:X42文献标识码:Adoi

2、: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2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武汉市清洁生产模式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262523843)收稿日期:2014-10-100引言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因素,20世纪以后,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明显,呈现出变暖趋势。碳减排就是要低碳,减少能源利用,降低能耗。人类对于天然气、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导致空气中CO2浓度不断提高,影响了全球气候。现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罗列如下:郭朝先运用LMDI分解技术从经济结构、经济总量、能源消费机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系数五个方面

3、分解了中国1995-2007年的相关产业与地区的碳排放。指出: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碳排放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为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传统能源结构、地区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较小。张伟基于LMDI分解和扩展的Kaya模型对陕西省2000-2010年的碳排放从经济增长、人口、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证明拉动陕西省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人口和能源强度对于碳排放增长的正向影响较小;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则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苏飞、胡哲太运用LMDI分解方法计算杭州市2001-

4、2011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得出结论:该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依旧没有改变,CO2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为经济的高速增长,CO2排放的主要则为煤炭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则是第二产业能源轻度。1研究方法的选取及数据依据1.1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目前对于碳排放研究的统计标准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则是以天然气、石油、煤等能源为切入点;另一类是以农膜、农药、化肥等农资投入为切入点,根据相对应的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综合考虑农资投入与二、三产业能源消耗情况,试图客观、全面、公正地对1996-2011年间武汉市的碳排放进行测算。构建的武汉市碳排放表达式如下:E=∑Ei=∑T

5、i·δi(1)式(1)中碳排放总量标记为E,14种碳源的碳排放量标记为Ei,14种碳排放源的排放量标记为Ti,14种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标记为δi。武汉市14种碳源碳排放系数选取依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提出农药、化肥碳排放系数,IREEA(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提出农膜碳排放系数,IPPC(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提出其他碳源碳排放系数。1.2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方法对于武汉市碳排放因素的分解采用对数平均D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此方法由Ang等于1998年提出。LMDI方法消除残差项对于研究结果的

6、影响,满足因素可逆,使模型更具说服力。根据现有文献,基于LMDI分析框架,并结合武汉市碳排放实际情况,武汉市碳排放总量的表达式如下:式(2)中,C代表武汉市碳排放量,E代表武汉市能源消耗总量,GDP代表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P代表武汉市人口总量。EI代表武汉市能源结构因素,CI代表武汉市能源效率因素,SI代表武汉市经济水平因素。LMDI采用“加和分解”和“乘积分解”两种方法进行分解。对于式(2)所示模型,采用加和分解,将差分分解为:ΔCtot=Ct-C0(3)式(3)中,C0为基期武汉市碳排放总量,Ct为T期武汉市碳排放总量,下标tot表示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各分解因素贡献

7、值的表达式分别为:总效应为:ΔCtot=Ct-C0=ΔEI+ΔCI+ΔSI+ΔP1.3数据农资投入量、能源消耗量、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口总量等历年数据均来自于《武汉统计年鉴》。对于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数据的选取,考虑到以实际价格测算的GDP不能进行纵向比较,为了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故以1995年为价格基准年,采用GDP可比价进行测算。2结果及分析2.1武汉市碳排放变化的时序分析根据碳排放公式,计算出武汉市1996-2011年每年碳排放的总量与增速(见表1)。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市碳排放总量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其主要推动原因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