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

ID:26221689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_第1页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_第2页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_第3页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_第4页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对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思考 十七届六.L.中全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诚然,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勇于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但毋庸置疑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重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主体性,事关国基永固,兹事体大。纵览人类文明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地否定和割裂传统,都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前行。西方

2、的文艺复兴、日本的明治维新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余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华文化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虽然近代中国屡遭落后挨打的困局,但反思和批判传统并非是要否定传统,而是应在自我批判和反省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生机勃勃。因此,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于文化问题的内在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

3、奠基于100多年来中华文化自身发展逻辑之上的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但如何将这种认识落实在行动中,并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深入思考会发现:在具体如何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问题上,需要在最基本的两个问题上作出回应:第一,传承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决定》中指出的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这个问题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但究竟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对其都还缺少深入的考察,更谈不上取得共识。而这恰恰是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4、的前提,否则,连传承什么都还搞不清楚,传承体系根本无从谈起。第二,如何传承?这实际上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方法、载体与方式的问题。本文仅就传承什么的问题作出探究和尝试性的总结。  中华文化林林总总,就其基本架构而言,是包括儒、道、佛、中医、武术、书法、绘画等文化形态在内的统一体。有人曾说,佛学是印度传到中国的外来文化,这固然是历史的事实,但不可否认,自公元前后佛学传到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融合和演化的过程中,佛学已经融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儒、道、中医、绘画、书法等中国自身的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文化的问题上,应

5、该带着海纳百川的态度,尊重汉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基本现实,全面地总结中华优秀文化基本元素所渗透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基于此,应该怎样总结出优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如何总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问题上,可以从《易传》的哲学观中吸取智慧。《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于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也要看到在文化流变的万象中其一以贯之的内容。换句话说,形而上的文化之道,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圣哲先贤对人生和宇宙究竟

6、的深刻思考,超出了时代的限制,具有永恒的价值;而形而下的器物和制度,则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痕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超越和扬弃。因此,我们所指的优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赋予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形而上之道,是中华文化保持勃勃生机的内在源泉,我们要从形而上之道的角度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作出总结,这种总结既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也是创造未来新文化的根基。  其次,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什么。抛开形形色色具体语境下的特定结论的制约,会发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大致包括:  在儒家部

7、分,《中庸》明确提出:人者,仁也。即儒家的核心要义就是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志士仁人。带着这种态度看待儒家的典籍文本,会发现无论是《论语》中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中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中的修道之谓教等,无不是引导人们成就一个真正的志士仁人。当然,这种仁人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其外在的表现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这些精神都是具备仁这种德行之后的具体体现。因此,儒家的这

8、种精神对于培养民族的担当精神和使命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还特别强调和而不同,强调道并行而不悖,万物相育而不相害,认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实际上是殊途同归,这是极为博大的文化观念,根本上拒斥文化的霸权与单边思维。在多元共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