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硕夫文献综述

吕硕夫文献综述

ID:26225361

大小:7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吕硕夫文献综述_第1页
吕硕夫文献综述_第2页
吕硕夫文献综述_第3页
吕硕夫文献综述_第4页
吕硕夫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吕硕夫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科中期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高送转”股利政策分析的文献综述院系金融学院年级专业投资Q0841姓名吕硕夫学号080307029指导教师徐慧玲职称讲师摘要:在当下的中国A股市场,许多上市公司在业绩亮丽的时候,没有选择高红利的股利政策,而是对“高送转”股利政策偏爱有加。按照国外成熟市场的股利政策逻辑,若上市公司该年度收益状况优良,在考虑股利分配政策时,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高分红,派发现金股利,而非是采取送股,转增股本的方案。而我国的股利政策却显现出与之不同的特殊性。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分为“追随者效应”、“信号传递”、“委托代理”三大理论来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针对中国上

2、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配问题,国内学者从股利分配预案对股利的影响起步研究股利政策,逐步发展到运用实证分析探究中国上市在股利政策选择方面的原因所在,得到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现金流状况等对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影响较大,并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之后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下,大量学者集中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化。股权结构再次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焦点之一。关键词:高转送股权结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政策之一,不仅是公司筹资、投资活动的延续,也是公司业绩和企业形象的直观反映。作为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股利政策在中国A股市场表现为上市公司少于发放股息红利,并衷于采取股票股利政

3、策进行股利支付,即所谓的“高送转”。自米勒和莫迪格莱尼的股利无关论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围绕公司内部治理、股权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一、国外学者观点综述1956年哈佛大学教授林特纳(JohnLintner)第一次提出股利分配的理论模型。而后米勒和莫迪格莱尼(Miller,Modigiani,1961)提出的MM股利无关论,即在完美的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前提下,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无所谓哪一种股利政策是最佳,即任何股利政策都是最佳股利政策。其关键在于存在一种套利机制(arbitrage),通过这一机制使支付股利与外部筹资这两项经济业务产

4、生的效益与成本正好互相抵消。在此之后,学者开始逐步放开MM定理的假设前提,于是产生了“追随者效应”、“信号传递”、“委托代理”三大理论。“追随者效应”由Miller和Modigiani(1961)、Elton和Gruber(1970)、Black和Scholes(1974)等人提出,该假说提出对处于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其对股利支付水平具有不同的需求。“信号传递”理论最早由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1956)提出,其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公司的股利分配并不是其他决策如融资决策的副产品,而是一项独立政策。巴恰塔亚(Bhattaeha,1979)和罗克(Rock,1985)则把股利

5、分配的信息含量假说和信号传递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若一家公司拥有盈利可能的投资项目,那么这家公司就愿意支付更高的股利,以便将自身与其他普通公司区别开来。即我们后来所提到的“信号传递理论”。而“委托代理”理论则是由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ing,1976)创立的。罗泽(Rozeff,1982)、伊斯特布鲁克(Easterbrook,1984)等分别建立模型来解释股利政策,在他们的模型中,发放现金股利是控制代理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至此,由于学者间的看法不一,并且不同学派的理论中总会出现揭示股利政策某些特征的同时,留下很多解释不到的疑点,于是费舍、布莱克(Fish,Black,

6、1976)将公司股利政策视为“股利之谜”。布瑞利和迈耶斯(Brealey,Myers,1992)等将股利政策列为公司财务决策的十大难题之一。近几年来,美国Baker和Wurgler(2004)共同提出的股利迎合理论从行为财务角度解释公司支付股利其原因是公司治理层必须理性地满足股东对公司股利不断变化的需求。二、国内学者观点综述国内学者对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体系。第一体系的研究基于股利的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大致追溯至魏刚(1998)以我国上市公司推出1997年的股利分配预案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证券市场并非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对公司的股票

7、价格有较强的影响。俞乔(2001)的研究发现,市场对送股或混合股利的分红政策有较强的正向反映,而对单纯现金红利则极不敏感,这一现象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上观察到的现象恰恰相反。何涛、陈小悦(2003)研究提出“价格幻觉假设”,认为送转股所造成的股价下降干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间接提高了公司的市场价值。陈珠明、史余森(2010)研究了高转送股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即公告分红预案后,高转送股票显著的超额收益。沈海平(2011)对我国上市公司高转送公告效应做出实证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