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

ID:26262930

大小:1.47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8-11-25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1页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2页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3页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4页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的叙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内涵界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通过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和内涵精髓,分解课程目标,再依据学情分析,将课程标准中抽象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准确、精炼地描述教学(学习)目标,从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学情的充分关注与具体分析,即基于学情确定“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准确描述教学目标,其

2、根本用意在于为学生指出明晰的课堂学习方向,加强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益。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二、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误区(1)教学目标陈述不规范,主体错位(2)把课程目标直接当成课堂教学目标,对内容标准细化不够(3)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当作独立的单项教学目标,割裂三维关系、空泛罗列(4)忽视对学情的分析,凭教师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目标设计不规范的原因: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仍然施行以“教”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仍然把自己(

3、教师)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而忽视对学情的研究与分析;二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研究不深入;三是对目标的确定与设计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与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三、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课程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实施建议2.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有哪些已有的知识,存在哪些困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程度。3.教材: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等有关人员在认真研究过程标准的的基础上,编写出的符合课标要求,并通过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供学生学习使用,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

4、载体。凡是学生使用的课本可以这样说:一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获得国家承认的。因此课本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四、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要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同时又要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更高层次的水平,这样,教学目标才具有引导作用。2.整体性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与教育目标相悖,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使教学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相符合。另外,整体性原则

5、还指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内容要浑然一体,既要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还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并且三者要保持和谐一致。3.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各种可能性,要考虑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当,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保证普适性目标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发展性目标优生能“吃饱”。4.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可以观察和测量,应最大限度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和不切实际。抽象的目标无法观察,

6、也不好测量,要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把握“要学什么”、“学得怎么样”,能使教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5.阶段性原则不同阶段教学目标设计侧重点不同,教学目标设计要遵循阶段性原则,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且使这些阶段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浑然一体。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五、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研究这个问题上,需要理清“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相互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是一种课程终结目标,是长期的目标

7、。而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是某节课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有关教材内容必须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环节性分解结果,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比课程标准要具体,要更具有可操作性。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学习(1)教学目标设计的四要素1.行为主体——学生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

8、是否可以使用工具书与辅助手段,如“从网络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借助关键词能背诵课文……;联系上下文能理解……”;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几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小组讨论时,能概括……要点”。五是人为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