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

ID:26331456

大小:48.0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6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_第1页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_第2页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_第3页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_第4页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唐诗五首》的课程开发  2017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古诗文集中为两单元,其中首次以“唐诗”为分类,选取了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诗,集合为一课,五律七律兼而有之。“旨在更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获得三个方面的素养提升:其一,了解诗歌的章法结构。其二,借助诗歌的品析,增强学生的语感。其三,从美好的情境,美好的情感获得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八年级的学生对唐诗有一定的积累,背诵能力增强,其语言、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感悟型”日趋稳定,“思辨型”初露端倪。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抓住诗歌教学之“本”,通过涵咏诵读,知人论世等方式

2、,重在体悟,以加深其“感悟”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总结规律、对比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最终达到提升唐诗鉴赏能力的目的。  一、明章法格律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这五首诗歌中《渡荆门送别》为例,讲清诗歌章法。明确其为五言律诗,限字限韵。“颔联”“颈联”句式相同,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对“江”,“平野”对“大荒”都是名词,再细致一些分析“平”对“大”是形容词,“随”对“入”是动词。这两句平仄上基本相对。  讲清诗歌章法。押“ou“韵,韵脚分别为“游”“流”“楼”“舟”,都出现在偶句句末

3、,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这首诗的首句没有押韵。《钱塘湖出行》的首句“西”就押“i”?。  在以此诗为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学生对其他各诗进行格律分析。需要特别讲明的有两点:一是诗词中遵循的都是中古音,入声字是去声中的一种。笔者所在厦门是方言区,课上可以请几位会讲闽南方言的同学读“一得阁墨汁”体会这几个字都是入声。也可以通过闽南方言的朗读这五首诗,通过闽南方言判断平仄,体会诗歌中抑扬顿挫的音韵美,二是这五首诗歌集中在初唐中唐,律诗尚在发展,平仄不够规范。例如《使至塞上》第二句和第三句,《黄鹤楼》中都出现了失粘现象。但

4、随着诗歌的发展,格律逐渐规范,这一点在末篇《钱塘湖春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赏环肥燕瘦  课文中这五首诗歌按创作时间顺序编排的,是从唐诗尚不完善的初唐到风格日趋成熟的中唐诗歌的代表作,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地位,体现了这几首唐诗的不同风采,从而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对唐诗的发展特征有基本认识。  1.《野望》之朴素美  王绩的《野望》作为本课开篇,要抓住其两大美点:一是其朴素之中包含大义,历来为人传诵;二是其为现存唐诗中最早、最完整的五言律诗,为唐诗开创先河。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描绘出举目四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余晖

5、中萧瑟秋景,融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生活,而自身却“徙倚”“无相识”的落寞无依,唯有追怀古时隐士,聊以自慰。  诗歌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壮阔的场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寻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的宁静求不得的的淡淡哀伤,“近而不浅,质而不俗,殊有魏晋高风。”又一改魏晋南朝诗歌的华靡艳丽,在《周氏涉笔》中被称颂为“真开迹唐诗也。”  2.《黄鹤楼》之自如美  《黄鹤楼》一诗虽为律诗,实则变体,不合体律。尤其是前四句,用古歌行入律,前三句“黄鹤”再三出现,二四句“空”字重复,似信口吟出,不着斧工,三四句

6、本为颔联应对仗合律,却悖于平仄。颈联色彩醒目,尾联跌宕一笔,总有格局不高之嫌。  大拙成巧,全诗反因不受格律束缚,散发出一种洒脱自如之美。无论是《述异记》荀瑰在黄鹤楼中仙人乘鹤的传说,还是辛氏老板乐善好施得到老道相助的美德都让诗歌增添了不少奇幻色彩。在诗歌中,首联斯人已去的、物是人非的带来的时光流逝怅惘感,颔联白云悠悠反衬出的空间辽远感,颈联一代名士为萋萋芳草所湮没的归去之叹,尾联引发的自身一生漂泊的悲绪。由浅入深,浑然天成,自然无痕地引发读者心绪,将“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做到极致。难怪深受后世激赏,据说李白等黄鹤楼之时,本欲歌咏,见

7、此诗而搁笔。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预《黄鹤楼》为第一。  3.《使至塞上》之雄浑美  王维人称“诗佛”,唐代宗誉之为“天下文宗”,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其诗歌在思想内涵上无法企及李杜,但在诗画艺术意境上却让人无法企及,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独特意境,其中的千古一绝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因此,在唐诗主题课文中入选此诗,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此句的雄浑美。  宋代画家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川训》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

8、之平远。”在常人视角中,三远只能取其一。但王维在颈联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远、平远、深远兼具,集中表现诗人在画面构造上的非凡才能。  一望无际的“大漠”与无限延伸“长河”赋予了画面平远开阔感,画面平旷得萧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