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

ID:26439692

大小:5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_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_第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_第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_第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转折,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主导价值观在自身的逻辑嬗变中逐渐完善。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轨迹总的来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的反思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的创新和变革,2000年以后的延伸、深化以及当前的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嬗变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转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

2、这些社会转折的产生和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嬗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主导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占主导或统治地位,对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通常是官方所倡导的价值观,它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对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凝聚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观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过四次主导价值观的嬗变发展与社会转折,从而标志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四个阶段。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

3、确立——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反思和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前奏,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少人并没有真正从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左”倾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明确地提出了“两个凡是”口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

4、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所捍卫的毛泽东的决定和指示,主要是毛泽东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决定。这些理论和决定把毛泽东所追求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也就是把意识形态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用意识形态来评判现实生活。显而易见,中国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文章用“实践”取代“两个凡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破除迷信,振聋发聩。文章的发表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很快演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这种思想上的解放,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把人们的注意力由关注意识形态引向经济建设和发

6、展生产力。这一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社会此后30年的基本发展方向。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变化,才有了随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创新和变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里所说的实践,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主要是指经济建设的实践。所谓实践标准,其实质就是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和“两个凡是”之争,实际上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标准,即意识形态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对立。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总体上看,

7、就是用发展生产力这一尺度去认识和评价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的一切方针、政策与观念。  在一切变化中,价值尺度的变化最深刻、最根本。一旦价值尺度发生变化,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评价都必然改变。因此,在生产力标准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一场新的社会革命,它引发了思想观念方面的激烈冲突。这些冲突集中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念的冲击。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能够比单一的计划经济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地转向了市场经济。而当时,在许多思想比较僵化的人看来,市场经济就

8、是资本主义,而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因此,改革开放的每一项措施,从原有的社会主义观念,即意识形态标准看,都是对社会主义的背离,是向资本主义的倒退;而以生产力标准看,则无疑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在对改革开放一系列具体做法的认识上,党内外产生了姓“资”还是姓“社”的激烈争论。这一争论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判断改革开放和其他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