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ID:26461389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上传者:U-991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_第1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_第2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_第3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_第4页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能力;想象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时代,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指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保证。”无疑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使命,对此,历史教学也有责无旁贷的重任。  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因素激发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而且潜力巨大。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一、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⑴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什么?几个大国各有何企图?⑵德国对和约中哪一条反对最为强烈?它对中国有何影响?⑶《九国公约》中关于中国的规定体现了列强的何种意图?⑷你怎样认识这一体系的实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阅读、思考,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相互探讨、共同剖析,使学生不仅仅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也能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其次,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手段。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砂锅问到底,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他们的独到见解。  例如在讲“百日维新” 这一历史事件时,笔者启迪学生对维新派及其变法活动从多角度质疑发问,谈谈自己的看法。多数同学对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持肯定态度,但也有有个别同学提出,谭嗣同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谋生路,继续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笔者及时地鼓励该生这种看法大胆、独特,并诱导说:“这个同学确实开动脑筋,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为进步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是可贵的,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也无可厚非,毕竟生命诚可贵啊。”那位同学满面喜悦,其他同学跃跃欲试,争相发言。这样的发问与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  二、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创设宽松、理解、自由的授课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  走进教室前,教师应准备好亲切和蔼的表情、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友好和悦,最好再加些幽默风趣。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反对权威、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本身也应带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没有民主、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积极地思维,也谈不上创新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改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与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这有助于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说,不拘形式地从学习探究中表现自我个性,即使与教师或教材观点不同也要耐心倾听,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观点更要充分肯定,并引导深化。三、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思维的特质  传统的教育教学强调纲本与师道的权威,造成了学生对权威的惯性遵从,严重制约着创新思维的形成。然而,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破规则。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正是创新思维的特质和集中表现。  历史教学中,除历史事件本身外,其余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而提出新的观点。  例如,学习“美国内战” 这一内容时,教材及传统观点认为: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这是引起内战的主要原因。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一说法欠妥,理由是到了战争后期,奴隶制的废除才被提上日程。对于这一思想的火花,笔者没有扼杀,而是鼓励学生就此分组讨论。在热烈的课堂争论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理由,加深了理解,也尝到了创新的快乐。至此,笔者肯定了那个敢于向教材挑战的学生。四、讨论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书中的知识又是做了定论的,所以只有在讨论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发散式思维方式。例如,讲完“戊戌变法”后,笔者问学生:“光绪是一个资产阶级皇帝吗?”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角度,有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而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五、合作学习是获得创新思维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必须与他人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获得发展。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笔者让学生不去看课本,直接思考:“中国最终胜利吗?”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说,按照战争经过推测,答案应该是“胜利”;有的小组说,按照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猜想,答案应该是“失败”。两种观点各有依据,双方各为一大组,两组进行辩论,“胜”方越辩越雄,队伍也越来越大,就在他们胜券在握时,教师却宣布正确答案——“失败” 这个晴天霹雳他们接受不了。全班沉默了,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在沉痛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必须要有统治者的正确领导。六、创新立向和信心创新思维的前提  个人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创新能力的强弱。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创造成功的立足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事业的。“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大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  如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就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而取得。在历史教学中,在讲历史人物成就时,笔者往往先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积极挖掘人物的创新志向和信心,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往往同失败相连,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创新需要甘冒风险,具有牺牲精神。学生回答问题错误了,教师要耐心引导,切不可批评指责;学生思考问题不周全了,教师切不可表现出不高兴;学生实验失败了,教师切不可打击诽谤,要帮助学生寻找失败的原因……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鼓舞感染学生。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着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