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

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

ID:26496738

大小:7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7

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_第1页
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_第2页
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三点共线”问题的教学李秀中“三点共线”问题虽不是《解析几何》第一章的重点,但属于本章的应用类问题。教材中多次出现这类习题,其本意是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初中《平面几何》就熟悉的点在直线上的问题,也以此理解《解析几何》的“数”“形”相结合的方法。我在第一章复习时,用专题课的形式,专谈“三点共线”问题,效果不错,。借此,谈谈体会,与同行切磋。对“三点共线”问题,一般先分析证法思路的几何性质(或条件),然后再用代数方法验证此条件成立。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三点共线”问题,从多方位着手,多角度去分析,用多种方法证明。本

2、人归纳为六种常用方法。下面选同一例题,说明之。例题:已知:三点A(1,-1),B(3,3),C(4,5)xO.B(3,3).C(4,5).A(1.-1)y求证: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左图:(以下各种证法全用此图)证法(一):线段距离法证明思路:由平面几何性质知,若A、B、C共线,则

3、AB

4、+

5、BC

6、=

7、AC

8、,再由解析几何的两点间距离公式验证上式成立。证明: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

9、AB

10、=

11、BC

12、=

13、AC

14、=即:

15、AB

16、+

17、BC

18、=

19、AC

20、所以A、B、C三点共线。证法(二):点线距离法:证明思路:由平面几何性质知,若A,B,C三点共线,则点

21、B到直线AC的距离为零。再由解析几何的点线间距离公式验证其成立。证  明:由两点式得直线AC方程:2x-y–3=0且点B(3,3)设:B点到直线AC的距离为d精品教育文档故B在AC直线上,所以A、B、C三点共线。小  结:上两种证法利用平面几何性质“形”,解析几何“数”,即“数”与“形”结合。证法(三):斜率比较法:证明思路:由解析几何中已知直线上两点求斜率的方法,求得直线AB、AC的斜率、,再验证。  证  明:已知直线上两点求斜率得,即且直线AB、AC有公共点,故直线AB、AC重合,所以A、B、C三点共线。小  结:解析几何两直线位置关系判断

22、的实际应用,即为两直线重合的判定。证法(四):坐标代入法:证明思路:验证点B的坐标满足直线AC的方程,故B点在直线AC上,证  明:由两点式得直线AC的方程2x–y–3=0把点B(3,3)的坐标代入方程,即2×3–3–3=0故B点在直线AC上,所以A、B、C三点共线。小  结:利用点的坐标与方程解的关系,判断点在直线上。证法(五):方程比较法:证明思路:若直线AB、AC的方程对应的系数相等,则直线AB、AC重合。证  明:由两点式得直线方程:AB:2x–y–3=0 (1)AC:2x–y–3=0 (2)即:方程(1)、(2)的系数相同,直线AB、A

23、C重合,所以A、B、C三点共线。小  结:利用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方程系数比较法,判断两直线重合。证法(六):定比分点法:证明思路:利用“定比分点公式”求出线段AC的分点坐标P,验证分点P与点B重合,即A、B、C三点共线。证  明:设线段AC上的分点P(3,y),(也可设P为(x,3))     且P点分线段AC的比那么:即:点P(3,3)与点B(3,3)重合,则点B在直线AC上,精品教育文档所以A、B、C三点共线。小  结:此六种方法是解析几何常用的证明方法,如证明点满足某个条件、点直线上、点为线段的中点或直线过某个定点等。实例:设抛物线y2=2p

24、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直线交抛物线与A、B两点,点C在抛物线的准线上,且B∥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2001年高考第19题)分析:只需证明A、O、C三点共线,yxF(,0)x=-A(x1,y1)B(x2,y2)C(-,,y2)O利用“三点共线”的证明方法(三),即斜率比较法,证kOC=kOA。证明:设坐标如图:由y2=2px①y=kAB(x–)②(②为直线AF的方程)由①②,消x得y2–y–p2=0即:y1y2=–p2且kOC===–kOA=====–即kOC=kOA,所以直线AC经过原点O。“三点共线”问题作为专题课讲授时,采

25、用讨论式。前五种证法是较常用的方法,对学生讲明方法,稍微点拨,学生马上领会,并很快掌握。而第六种“定比分点”的方法证明,是《解析几何》第一章证明题的新方法,也是此节课的难点,需详讲,学生才可领悟这种新的数学方法,学会应用。“三点共线”问题在《解析几何》第一章得中较直观的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是学生易理解、掌握的“应用类问题”的实例,符合学生认知心理,适当地把握讲授时机和方法,可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在教学也倍感欣慰,事半功倍。精品教育文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