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

ID:26555049

大小:1.37 MB

页数:104页

时间:2018-11-27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_第1页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_第2页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_第3页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_第4页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及备考对策内容提要:(一)例谈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1、着力考查的几种能力。2、试题考查特征(内容和形式)。(二)备考复习的对策1、“教”与“学”存在的问题。2、提高备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第一部分:例谈高考历史卷的考查特点。1、高考卷的格局特征。2、具体考查哪些能力?3、试题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4、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5、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与出路。结合具体的高考题目,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这些题目考查什么能力?如何考查?预估学生的答题情况?如何应对和改进?24.周代

2、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

3、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国家政体是君主制,统治者被称为天子和皇帝。天子一词始自周朝。春秋时期,天子已经常见。到了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王不再是周王的独自尊号,许多诸侯也自己称王,这时天子更成为周王的称号。现在所见的战国诸子书纷纷称天子。孟子更在讨论周室班

4、爵录之制时谈到当时的爵制是“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顾炎武解释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录,故班录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意,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录以代耕之意,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顾炎武的解释,能说明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潮,即天子虽然是天之子,但是与其他爵位甚至和庶人是一样的要为天服务,并没有特别的地方。秦汉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虽然号称尊崇法家,但仍然有

5、传承的儒家爱民思想。在他的各地刻石中,有“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烹灭强暴,拯救黔首”等说法,证明他认为皇帝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爱护他们。汉代外儒内法,这种说法就更多了。汉文帝除肉刑诏说百姓不教而刑加焉,“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所以决定废除肉刑。以后抚恤百姓、爱护人民的口号历代不断,而且也不乏一些实际措施,如给公田,贷种食,尊崇孤老,赐女子百户牛酒等。中国古代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制度从秦汉时即已开始,中央有三公九卿,分管各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地方则有郡县

6、制。中央政府的一套机构,以宰相为首,宰相负责处理各项政务,权力很大,而且官僚机构成长以后,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和独断专行的皇帝发生冲突,所以历史上不断发生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即没有经过官僚制度的手续,皇帝不能下达命令。说的是唐刘祎之任宰相,被人诬告,刘认为对他宣布的敕没有经过正式手续,所以不接受。虽然武则天以“拒捍制使”的含糊罪名赐死刘神之,可是并不能说她的敕合乎手续。唐玄宗时人李华在《中书政事堂记》中,更记下了对君权的限制,即“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

7、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即宰相有制度化的议论、批评皇帝的权力。皇帝为了摆脱官僚制度的束缚,于是另外起用一批自己亲近的臣下,这些人并不是正式的官僚,往往是皇帝的私人臣仆,但这些私臣官僚化时,他们又形成了对皇帝权力的制约,于是皇帝再次设法摆脱之,形成中国官僚制度历史上的一个循环变化。这就是秦汉时的宰相,到唐代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取代,形成唐代的多人宰相制,这些宰相后来又逐渐为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所取代,明清取消宰相,可是又出现了内阁和军机处,即事实上皇帝摆脱不了官僚制度的束缚,因

8、为皇帝不能事事亲历亲为,必须依靠臣下来办。这一变化正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决策机构中,有三种权力制衡作用,即皇帝、宰相、近臣三者间的互相制衡,这就是说,皇帝不能把国家之事变成自己的家事,体现了家国不能一体的原则。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国家的主要形式是君主制,君主制下就会有君主是民之父母的思想发生,流传。但西欧的这种思想没有中国的强烈,因为西欧国家还有一个教会,教皇、神甫、牧师等独占了民之父母的称谓和地位,使得国王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机会减少。中国君主力量强大,特别是宋代之后,明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