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

ID:2659015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_第1页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_第2页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_第3页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_第4页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道不远人”的内涵实质及其影响  摘要:道不远人出自《中庸》,与《易传》有着密切的关系。道为具体、寻常,是理性和情感的融合,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并可以通过主动的修为来达到,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并因这种普遍性产生一种平衡美,它包含着人内心的善的规约,社会的规范,忠恕,诚明,具体地形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律,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道成为了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贯穿了中国政治、文学的始末,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道不远人;中庸;易传  道不远人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

2、,不可以为道。很明显这里的道并不同于道家观念之中的道,何为道?这就弄清楚《中庸》是一本怎样的书。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明《中庸》和儒家经典之《易传》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的。冯友兰认为《易传》中的道是多,是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它不是抽象的与事物分离的,而是可以名状的形而上学原理,诸如:君王之道、大臣之道、为父之道、为子之道、夫妇之道等等,因此,每个人需各自正名,并按照这种社会地位规定的名字去圆满完成它的内容。在这里冯友兰举出的例子已经将道具体化了,道就存在于人身边,每个人都应正其名,行其

3、道。冯友兰认为《中庸》其中一个重要思想,用庸来表达,意思就是普通和寻常。《中庸》第一章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是这样如吃饭喝水日常生活一样重要而寻常的事情,每个人或多或少循道而行,当然道不远人。在广受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中,例如日韩的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剑道、茶道等,道就表达为技术、方法、方法论或思想体系的普遍概念,这颇像冯友兰提到的统辖宇宙万物中每类事物的个别的理。  既然道不远人出自《中庸》,这就要求凡事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

4、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当人的情感、欲望、行为都表现得合乎分寸,他内心就会达到一种平衡,即中庸,这样有利于精神健康,社会也就会和谐、安定、秩序井然。这种和谐说可以用来平衡现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这种道具有普遍性,可谓处处有道,道不远人。  既然道就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追求么?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到道,自觉地遵循道来生活,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因此,接收精神文化的感召,修身悟道以达至善,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颇像孟子的个体人格培育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2,认为只要有道德自

5、觉和追求,人人可以为尧舜,在这里,道不仅不远人,而且通过自身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李泽厚就认为《中庸》承续了孟子,也吸取了《易传》中道的思想,他认为《易传》把人类历史与整个自然的历史相贯穿联系起来,予以系统化,从天地到万物到男女夫妇到伦常礼仪,易以贯之。变成了理性与情感结合的哲理世界观,《中庸》则从内在心性探讨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它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的出发点、立足地之修身赋予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的高度,进一步把天(命)与人(性)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它强调了人

6、性由天赋予,所以普遍必然地有先验的善,人必须努力实现自己的善性,这也就是道,发奋提高修养以自觉意识道,便是教。天道人道就是一个道,与人的每一刻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具体地突出了人为修养的主动性。  从以上看,《中庸》中道为具体、寻常,为理性和情感的融合,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可以通过主动的修为来达到,存在着一种普遍性,并因这种普遍性产生一种平衡美。它是多么玄妙具体,自然可感啊。它包含着人内心的善的规约,社会的规范,忠恕,诚明,具体地形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律,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

7、为准则,道成为了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贯穿了中国政治、文学的始末。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在《中庸》后的两千多年来,道依旧有其生命力,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文学与道的离合、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此外,道家、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对文学施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与道合,出现过很多优秀作家,如少陵、昌黎、香山、山谷、放翁等,文学部分与道离,也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家,如陶潜、太白、子瞻、朱熹、

8、雪芹等。唐代以后围绕着文以明道、贯道、载道有不少论述,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在提倡文以明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自树立,不因循,看中创新,而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