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word版

《说木叶教案》word版

ID:26597330

大小:46.5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7

《说木叶教案》word版_第1页
《说木叶教案》word版_第2页
《说木叶教案》word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说木叶教案》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2、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的观点。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诗词句子,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教学重点: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木叶”在艺术领域的差别。2、把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木叶给我们传递什么暗示性的信息。二、文本探究(一)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

2、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PPT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1)“树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3、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筛选有效信息,回答“树”与“木”的区别。)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2)“落叶”与“木叶”【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落叶——强调的只是树

4、叶落下的动态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朗读】第六段第一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三句: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第五句: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过

5、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3)“木叶”与“落木”【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三)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

6、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三、拓展延伸“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下面就分析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落英”“落红”也就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其中也有个别句“落英”不是做“落花”的意思。如: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暮春门有感》“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陆游《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秋来更有堪夸处,日傍东

7、篱拾落英。”秦观《如梦令》“桃李不禁风,回首落英无限”,晏几道《浣溪沙》“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等等。以“落红”表落花意的也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仅《全宋词》中就约有91处,如: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提问】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结论】一、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