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

ID:26614522

大小:95.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8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_第1页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_第2页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_第3页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_第4页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先秦孝道观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秦孝道观的发展张践中国文化向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自古即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道仍然得到了全世界华人的认同,被视为中国人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最大特质。正如孙中山所说:"《孝经》所讲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转引自严协和《孝经白话注释》,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思想家胡适先生则将孝道上升为中国人的宗教。他说:"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个孝字�"(同上书,第5页)孙中山和胡适的论述

2、同时也指明,孝道之所示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同儒家经典的宣扬、教化分不开的。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三才》载:"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古代的儒家学者看来,孝道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普遍规则。古代思想家为了弘扬孝道,极力将其说成是上天赋予人的先验本性,是历代圣王共同具有的优秀品德。但是如果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孝道的演进,就不难发现,孝道与人类其他道德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把孝道放到它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才能还其本来面目,对它的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说明。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与祖先崇拜《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说文》:"孝,善事父母也"。

3、按照汉字的本意,孝首先是指侍奉双亲的善行。但是我们研究古代的文化典籍,并佐证于现代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资料即可发现,在人类刚刚诞生的原始时代,并不存在善事父母的孝亲之行。在那里流行的是与人类文明完全相违背的野蛮规则。达尔文在观察了许多原始部落以后记录道:"北美印地安人从前是要把一些疲癃残疾的同伴遗弃在草原之上而死活不管的,……斐济人是要把年老或有病的父母活埋掉的。"(《人类的由来》,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5页)摩尔根在考察了澳洲的土著社会也曾记录:他们"不只食战阵上所杀死的敌人,而且也食他们被杀死的伙伴。至于老死者,只要还可供食用,他们也是吃掉的。"(《古代社会》,

4、第421页)日本古代小说《樽山节考》,也记载过当地农民,将年迈的母亲背到深山饿死的习俗。中国一向以倡导孝道著称与世,但中国古代,也曾有过弃亲不养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昔者越之东有沐之国者,……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汉书·匈奴传》:记载当地之俗:"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上述那些令现代人惊叹不已,唏嘘感慨的故事,恰恰记载了人类脱离野蛮而进入文明的艰难历程。在人类幼年的原始时代,人们掌握的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里,食物的来源非常短缺,并且经常

5、得不到保障,为了使整个族群能够生存下去,某些老者的悲惨处境也是人类早期进化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原始初民不仅没有孝养老人的物质基础,而且在原始的群婚集团中,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不清晰。父母与其他长者并无区别,弃老不养的行为也未必会在情感上引起太大的悲伤。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以后,初民们有了供养老人的能力,老人开始受到了氏族成员的尊敬,敬老为孝道之始。《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子承老也",说明孝行起源于养老、敬老活动。人类自身繁演的困难,使得人们从血缘上尊敬老者,他们知道:"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焉出?"(《大戴礼记·礼三本》)同时,物质生产的发展也使他们重视经验的世

6、代传递。在古文字中,考、老、孝三字有时是通用的,《广雅·释诂》:"考,问也",突出了向长辈学习的意义。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著作《礼记》,根据历史的传说及尚保留的古迹,设想从远古时代就�"养老于学"。《礼记·王制》说:"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但是在氏族社会及早期国家中养老主要是社会的行为。《礼记·礼运》根据古老的传说,猜测当时的情景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抚养子女和老人,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在母系氏族社会,"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对血缘关系有了一定的

7、了解,但是尚不能产生后世意义上的孝道。因为"善事其亲"的行为,将会对整个原始社会共同占有社会财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冲击,瓦解氏族的团结。在人类个体家庭生存能力十分低下的时期,大家必须依赖氏族才能生存。在50年代对中国云南佤族原始社会形态调查中发现,佤族民众对罪犯最为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山寨,个体离开了群体就意味着死亡。孝道作为一种家庭伦理道德,在那时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唐玄宗注《孝经》,对这一点似有体会,开明宗义便讲:"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