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ID:26632782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_第1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_第2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_第3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_第4页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之文化表象【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儒、道思想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设计。儒学是园林的思想根源,道家文化则是园林建立审美态度的根源。儒家、道家在相辅相成的同时,塑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想。【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人文背景;儒道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而造园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满足人们这一理想心理,在人造园林这一人工环境中造出“宛自天成”之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或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将人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基本理念。一、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背景(一)儒的根基,

2、道的表象夏商周奴隶社会时,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雏形:“囿”、“苑”、“台”等。此时的园林只是中央集权的统治者,用作物质享受的场所。至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安邦的教条,儒学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以儒学为基础而形成的,由文人组成的士大夫阶层,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坚力量,并表现了儒家的理想主义信念,他们将儒家思想注入园林,形成中国古典园林最具典范的性质。南北朝之后,儒家思想受到冷落,不得志的文人阶层由此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此之后士大夫阶层对个人的个性发展更为重视,这种思想观念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美的美

3、学基调。在历史之中,我国的哲学观点,经过长期此消彼长的斗争,儒家与道家成为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哲学主流,并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抱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异于荒诞无稽的幻想,所以归隐几乎是多数文人的选择。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这种避世隐居只是表面现象,而内心一直渴望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从园林的题名中我们就可窥其一斑,如“拙政园”、“退思园”、“网师园”等。退思园之名出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园林的拥有者以古代圣人自比,借题寓意,寓情于物,以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社会感情导致了

4、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不是单纯的景观设计,还蕴含着浓厚的社会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乃是深植于儒学之中,儒家思想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园林所表现出的“出世”、“隐逸”等道家思想,以及构景手法只是它的表面特征。  (二)园林意境与隐逸文化东汉中后期开始的归隐之后在魏晋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成为一种普遍的风尚,这也是园林在此时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文化背景。园林这一充满自然气息的居住场所是士大夫归隐的基本条件,园林艺术的成熟与士大夫隐逸之风气的盛行是互为表里的。就园林与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间的关系来说,居住环境就是士大夫文化艺术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同时这一切文化艺术的核心都是对士大夫独立的人

5、格、精神、情趣的追求,所有这些追求的具体形式无不要在与山水的共鸣中发现和强化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儒”的精神  (一)象征意蕴  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天、地、人”三者关系,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天与人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建立,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心境完全融于自然之中,“天人合一”也就成为古典园景观中一条基本原则。在“天人合一”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中,模拟创造着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园林的主题思想也深受儒家“比德自然”的影响,把审美对象作为品德美、精神美、人格美的象征。儒家的人生态度不以物质享受为追求,更

6、为重视事物的意义与内涵,而非纯粹的外向表现形式。以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象征人的精神力量,以此来隐喻人的思想情操,将人的精神升华到新的高度,重视物的意义,以此之作为园林深层精神的表现形式。如梅、兰、竹、菊等植物的种植,除了美化环境,作为景观的植物配置外,也体现了文人以植物自比的高洁情操。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植物配置,一直以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认为它刚正不阿,高洁坚贞,意寓虚心待人的谦谦君子。如袁枚为扬州个园撰写的楹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霜孕一身花。”从这副楹联可以看出其中隐含著作者对君子品格的景仰和追求。从竹的人格化来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在审美意识中

7、不占主要地位,而文人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感悟物与我、彼与已、自然与人的统一。(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表象由于儒家思想的介入,使得人们对园林的认识从物质享受提高到了精神领域。在园林设计上表现为重视精神上的虚实相涵,如布局多迂回错落,使人的精神漫游于真实与虚幻的空间之中。虽然孔子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之说,但只是以自然界的事物暗喻社会生活,因此在表象上,儒学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最为深刻:在混乱中建立新的秩序。如万寿山、太液池、天坛等在园林建筑中的体现,园林建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